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儒道佛三教的人生哲学之特点及其异同的分析,探讨了儒道佛三教的相通互摄与相异互补。文章认为,在21世纪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儒道佛人生哲学可以继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易传》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综合儒道 ,而又独具特色 :“人与天地参”是中国古代美学天人合一思想最初较系统的表述 ;“阴阳刚柔”从哲学上为中国古典审美形态作了划分 ;“立象以尽意”则是中国古代意象理论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从牟子之前的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来看,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实际上是域外思想首次成功进入以儒道学说为根本的华夏。而牟子之前的佛经翻译尽管也称得上佛教传播的一个里程碑,但其深度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中国化的高度。牟子的《理惑论》主要围绕儒佛、佛道关系及佛教自身的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化的阐释,初步实现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奠定了牟子作为古代中国域外思想中国化第一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隐逸作为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现象对古代文人在人格建构、生命价值、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根源则在于儒道两家对隐逸观念的建构,儒家以积极入世为思想根本,主张隐逸是隐以待命,是复出前的准备;道家以“无为”为宗旨,重视生命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基于这种隐逸观念,儒道分别对隐士形象作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臧豪杰 《船山学刊》2011,(4):96-100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争鸣反映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体认。近期国学争鸣的主题是:国学学科、王权主义、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与民主。发生背景是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世人日益关注“天下亡”、“人类亡”两类问题。争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亟须注意之处。选取“历史上的学术争鸣”、“思想之弊抑或制度之弊”、“西方文化与西方话语权”、“权利与美德——社群主义视角”四个视角可以检讨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6.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7.
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传统的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的主体,研究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是位恪守传统伦理学说的清末学者。然即使是这样一位“粹然儒者”,其文艺美学思想在吸取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渗透了道家的变易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诗艺引向了精微。刘氏之儒道互补的审美意识有力地佐证了“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学的主流”这一命题。本文主要探讨刘氏文学思想中儒道互补的契机、物化形式及意义,由此探究中国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9.
香港“安身立命国际研讨会”于去年12月23日至28日召开。会议以“君子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悖”的宗旨与“尊重各个经验”的文化立场,探讨了各大宗教与哲学的安身立命之道,探取传统文化中的安身立命智慧以为现代人生的滋养。与会学者的文化学术背景分别为东方文化的儒道佛与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基督教及现代观点,展示了博存众家、宽容开放的学术胸襟与文化精神。学者们各抒己见,互相辩诘,评论答难,和而不同,呈现了儒道佛耶众家竞说、交光互影的热烈而饱满的场面。年八十四的当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题目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演讲的重点是对儒家所言的“命”作范畴分析,并创造性地诠释张横渠的“四为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相似文献   

10.
说到当前的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不能不提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该所是一个有着二十年历史的科研单位,不仅产生了张舜徽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而且还产生了崔曙庭、李国祥、熊铁基等一大批走在历史文献和文化研究前列的学者。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 董恩林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则是历史文献研究所学者们的力作汇编,堪称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总结。这部论文集,大致可分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儒道思想研究、张舜徽学术思想研究、文化史研究等四编, 既有研究传统典籍《周易》、《汉书》、《晋…  相似文献   

11.
反映金元道教人士的碑志体散文,一方面体现了道教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科举文化、政治文化、战争文化、理学思想、儒道融合、佛道斗争等多种传统文化内容,是金元散文研究领域被忽略的一种文体现象,其文化价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文明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客观存在。本文在强调内部研究、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上 ,从对古代管理思想特有的观念形态———治国之道———的探讨出发 ,揭示了儒道法共同架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之基本事实 ,探讨了该思想的学派构成和核心内容———“内圣外王”治国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杨海文 《云梦学刊》2010,31(1):19-22
从所出之书、所发之文、所开之会、所编之作四个方面集中展现个人2008年的“国学功课”,显示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对于国学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与提高所起的作用,同时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普通人文本”。  相似文献   

15.
同样在汉语文化圈,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艺术、思想主旨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很多模仿和借鉴。汉文小说中的预叙(闪前)叙事模式常常借助梦境预示、仙道佛僧预言、近亲魂魄预示和禽鸟动物预言等结构模式展现。预叙模式与叙事特点的外结构对应衔接以及汉文小说包孕的深层文化精神都表现出与中国儒道释理念的深度关联。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激动人心:反思每深入一层,我们的世界也就扩大一圈。毋庸讳言,不论以怎样的视角看问题,进入讨论建构新时期文化的圈子后,每个人都在寻找它的根基。 一部分学者注重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儒道佛原始关系的探讨。在这批学者中分成二种倾向,一是在新时期的条件下,重新组合儒学思想,以台湾的“新儒学”为代表(后称之为倾向A);其二是以注重中国原始文化同道佛的关系为特征的倾向,试图找到原始文化的功能结构,以便从原始文化(如神话、宗教、巫术、图腾等)中返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帜和主将。他在小说创作中 ,对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予以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愚民性、“吃人”及腐化力给予了尖锐的抨击。我们应对鲁迅在文化战线上的功绩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充分肯定其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宗师,新著《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第一次把散见于各处的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系统地加以整理和阐释。以全新的角度开辟了苏轼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指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是苏轼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苏轼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童年曾受学于嵋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庄子》,认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是学术的时代,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就是标志之一。但“国学”一词却颇使人费解。古代学术有汉学宋学,但并未特名之曰“国学”,因为那时中国向以“天下”自称,如果一定要仿照今人的作法,则可强名之为“天下学”。鸦片战争爆发,方知天外有大,“天下”原本只是一国。今国门已被打开缺口,“国将不国”,于是将这“国”字寄托在文化学术中,“国学”便成了学者的救国之举。这样,国学研究一开始就被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主要又是儒家伦理文化)。国学研究除了对象的规定性外,还有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的规定,国学大师钱穆有言…  相似文献   

20.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