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清和"五四"时期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虽然这两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所坚持的理论策略上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选择白话报刊这样一种新型的传媒方式作为传播思想、建立言说阵地的武器。无论是在宏观的社会影响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报刊出版操作方面,白话报刊的兴起对白话文运动的展开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邓伟 《江淮论坛》2006,(6):121-125
从白话及其建构的文学作品语言入手,我们重读晚清白话文运动中颇具影响的白话报刊——《安徽俗话报》,发现其使用的报刊语言是一种基于口语系统的白话,其文学创作在语言形式上主要来源于传统白话的通俗文学,并极大利用了中国古代的俗文学资源。参照胡适此时的白话实践,可以看出它们共同反映出晚清白话与白话文学的实现程度,是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学语言现代转型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邓伟 《兰州学刊》2009,(7):180-183
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晚清士大夫掀起了一个广泛的兴办白话报刊的浪潮。它是晚清白话文运动与报刊媒介的结合,表现出启蒙的内容与对新知识的推介。同时,晚清白话报刊也得到当时地方官员的支持,使之不乏儒家的“教化”色彩。在语言体式方面,晚清报刊白话与文言形成了等级关系,表现出与口语和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双重渊源,是中国语言文字现代转型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曲,是五四白话文学的先驱;三是清末白话报刊的创办者如胡适、陈独秀后来成为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与他们这一时期的活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曾出现过妇女办报刊的热潮 ,创办的妇女报刊数量达数十种之多。此时期妇女办报活动具有明显的特色 :妇女报刊成为民族民主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工具 ;办妇女报刊与创妇女团体紧密结合 ,以团体为阵地 ,报刊为工具 ;妇女报刊编者与作者合二为一 ,女报人、女作者、女社会活动家三位一体 ;妇女报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文字浅显易懂。此时期创办的妇女报刊 ,既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又对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还为我们研究妇女生活史、妇女运动史、妇女教育史、新闻出版史以及社会发展史提供了详实而珍贵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6.
王珂 《阴山学刊》2006,19(3):33-40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转型时期,由“文言”(古代汉语)到“白话”(现代汉语)这一社会通用语言的巨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白话是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白话运动是面向大众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改革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外国传教运动和中国报业的勃兴都极大地促进了白话运动及新诗运动,催生了白话和新诗。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更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白话成为社会通用语言决定了平民文学及平民诗歌的主导地位。白话运动对白话诗运动及新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新诗革命的激进方式和新诗的非艺术地抒发平民情感的功能和无定型诗体与固定诗家语的文体形态,彻底打破了古代汉诗源远流长的两大传统:诗要有体和诗要有“诗家语”。因此新诗革命既是诗的体式的革命,更是诗的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白话成为天然可资利用的资源。在裘廷梁等人的理论倡导中,显现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文化逻辑:白话更多用于解决社会政治危机要求下文化普及,并未触动到汉字本身,只是将书面书写方式通俗化,以应付社会文化中书面语的需求。同时,尽管士大夫们主观上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体系内作调整,但客观上已造成中国古代文学语言雅俗格局的分裂,展示出中国语言文字新的发展景象。  相似文献   

8.
论新文化运动间平民文学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1):10-16
“平民文学”一词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术语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频繁 ,是白话运动及文学革命的产物。平民文学的真正得势是在清末民初 ,白话的繁荣为平民文学开辟了道路 ,近代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运动促进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精英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对贵族文化的敌视使五四时期平民文学成为时代的主潮。受当时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平民文学与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混为一体的现象。平民文学思潮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汉诗的功能与形态 ,催生了白话诗和新诗革命 ,还极大地影响了以后中国的文学 ,使 2 0世纪的大众文学运动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3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是年,新小说创作如火山喷发,高潮迭起,晚清最具影响力的新小说家几乎都在这一年亮相,竞相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报刊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存在,白话文著述和白话文学作品蔚为大观;文坛与诗坛热闹非凡,革命派与改良派针锋相对,新派与旧派营垒分明.1903年的文学界,呈现出新小说创作一枝独秀,而报界、文坛和诗坛众声喧哗的热闹局面.1903年,中国文学在近代化的路途中继续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报刊和女子参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姿亚 《云梦学刊》2011,32(6):52-54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知识女性们第一次掀起了由女性自己领导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运动的高潮。而1911年至1913年创办的女性报刊.其主要特色便是鼓吹女子参政。其中,《神州女报》、《女子白话报》和《万国女子参政会旬报》成为鼓吹女子参政的最有力的三大女性刊物。作为舆论鼓吹工具,女性报刊无疑推动着现实生活中女子参政运动和参政思潮的向前发展,不过,因时代的局限性,女性报刊对于女子参政的宣传鼓动作用有效,但也有限。  相似文献   

11.
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梁启超创造的报刊政论文体开一代新风,对清末的程式文风给予了有力地 批判和扬弃,继之而起的报刊“时评”、杂文以及由纪游、通讯发展而来的报告文学都是报刊文 体的发展、完善。报刊文体的通俗化和白话报刊带动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从而 使文化传播符号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为新文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报章文话和白话语体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白话化和欧化是报章文话发展演变之大势,极大地打破了文言的旧格局,开辟了一条与白话文运动貌离神合的言文合途径。与此同时,报章白话的文话化与近代化,亦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向。报章文话和白话这一不约而同的演化趋势,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书写语言的历史面貌,乃至左右了其历史走向,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书写语言的近代化进程及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现代白话文倡导,主要是在于为"白话语言"建立一个现实浓厚的政治与革命的意识形态内涵,为现代白话建立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特质——这些内涵与特质对日后新文学及其语言的发展影响至深。在以白话为载体的新文学开拓的空间上,陈独秀的现代白话倡导表明一个真正意义之上现代的中国文学的诞生,并使之成为时代文化政治高度的重要事件。由陈独秀的种种观点,可以看到现代白话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语言媒介,从这个角度说白话文奠定了"现代中国"及其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郭院林  焦霓 《云梦学刊》2011,32(6):32-37
和以往不同,刘师培在1904年间大量运用白话文这一形式进行民族革命宣传。他从“挣种族事业”、“挣国土事业”、“挣政治的事业”等方面著文启迪民智、激发爱国主义,提出了革命途径与军国民教育。他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封建制度必然要让位于资本主义制度。刘师培在《中国白话报》上的著述展示了这期间刘师培短暂而又激烈的白话文思想内容与主张,,而这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白话文的前身,晚清白话文值得重视。尤其是二百多种白话报刊,在晚清启蒙思潮中,已然成为对社会大众最具影响力的白话读物。经由文言/白话、官话/其他方言、官话/模拟官话的抽样报刊文本比对,可以发现,由于方言的局限性,希望以官话统一全国白话文的努力于是成为晚清白话文的主流。不过,官话更接近日常口语,无法容纳新名词;同时,官话也仍然是一种方言,其中一些地域性的词汇并不具备通行全国的质素。因此,现代白话文还需从夹杂大量新名词的梁启超的"新文体"中有所借鉴,而从晚清的官话到日后的普通话书写,也需要经过词汇的选择和提炼。  相似文献   

16.
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促进了阅报社的发展,各地阅报讲报活动如火如荼.随着阅报社与新式教育结合,阅报成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阅报社通过所订购储备的报刊在推广新学新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阅报社不仅使阅报之风渐开,为报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并且促进了文学的传播与新变:一方面它扩大了小说的读者群,促进了小说文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阅报社深入底层推广白话,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崔铭  张婷 《河北学刊》2014,(3):246-248
《尚贤堂(新学)月报》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主笔,其内容及写作方式与同时期维新派报刊相比,后者更能贴近晚清社会局势,并受到民众广泛认同。以《尚贤堂(新学)月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变法时期的传教士报刊之所以迅速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上加诸于政治上的宗教色彩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优越感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以及其办刊理念不适应中国社会及文化精神需要而致。  相似文献   

18.
清末最后几年,自觉地引“文话”入“白话”的现象开始在报章白话文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至民初,报章白话语言的“文话化”趋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报章白话的“文话化”做到了使白话高雅化和书面化,提高了白话书写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其社会文化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报章“文话”的白话化,发挥了“使文言白话的距离比较接近”的历史作用.然而,这一清末白话文运动和近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白话书写现象,迄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70—90年代,国人早期商业报刊的兴起,未尽然是感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达的时运,却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洋务强国的思想浪潮。随后,维新思潮推动中国民族报业攀上了第一个高峰。没有任何一个典型事例比维新运动中国人报刊的起伏跌宕更能说明社会思潮之于媒介兴衰的重大影响力了。而清末最后十年,"启蒙"、"革命"思潮则带来了白话报刊之崛起及口语传播的复兴。透过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媒介嬗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一种重要的推进力量,传播媒介与时代思潮相扶相长,社会思潮有时甚至可以促使传播媒介跨越客观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急速跃进。  相似文献   

20.
民初骈文小说的创制不失为晚清以降中国小说语言杂糅发展过程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民初文学观念的转移与文学实践面貌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民初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晚清以来历时性的文学语言建构情况,在共时性上全面地展现,体现为骈文、古文、以不同时期古白话为范式的白话、不同程度欧化的白话、不同程度使用方言的白话等语体加以采用。此时,文言的使用在民初小说语言之中又成为一种风气,而白话的小说语言建构相对表现得不太突出。民初小说语言在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之中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而在内部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内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