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侗歌海洋     
木子  卫涛 《新少年》2014,(9):2-2
侗寨鼓楼、风雨桥,这些极具侗族特色的建筑,在贵州侗乡随处可见。但是,侗歌更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文化的精髓就是侗歌。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用歌声传递情感,记录生活。贵州省黎平县铜关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村里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唱得一口好歌。这里有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浓郁氛围,“饭养身,歌养心”已经在侗寨根深蒂固。他们把“歌”与“饭”看成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寨子里每逢重大节庆等喜事,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欢唱侗族大歌。这里的侗族大歌曾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称赞为“侗歌海洋”。  相似文献   

2.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3.
像许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一样,三江侗族作家群的文学旅途,是从民族文化的大原野里拓步的。三江地处桂北,与湘西南、黔东南接壤。由于同一文化渊源、同一文化形态,毗邻的侗族地区自然形成一个氛围浓厚的“侗胞文化圈”。三江侗族作家群便是在“侗胞文化圈”里举起自己旗帜的。虽然三江侗族作家群在全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难说占据了位置,但在“侗胞文化圈”里享有一定的声誉。“北有天柱,南有三江”,指的是北部侗族地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大清一统志·柳州府》载:“侗,在怀远(今广西三江)县,与狑杂,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过去侗族是善舞又善乐,如今,侗家人人爱唱歌,年老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这是侗族的传统习惯,也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侗家有句成语:“饭养人体,歌养人心。”说明侗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生活的亲密伴侣。  相似文献   

5.
1 侗乡不仅有优美动听、沁人肺腑的侗族民歌,还有形式独特、幽默风趣的朗诵词。它与侗族民歌交相辉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侗族朗诵词首先要推古老的“款词”。它是伴随着侗乡特有的民众自治组织——“款”而产生的。在古代,侗族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共同利益,由款首组织群众制定乡理乡规(口头传诵的,无文字记载),这便是最初的款词。最初的款词只是一种民间的法律条文,并不具有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为了宣传群众,让群众能记诵乡规民约,款首在制定款规款约和讲款(宣讲朗诵款词)时,尽量选用形象的语  相似文献   

6.
侗族花桥     
过山必有路,逢水必有桥。在侗族居住的黔、桂、湘、鄂四省(区)毗邻一带,不管你走到哪村哪寨,随处都会看到横跨江河、小溪上的一座座木质桥梁。这就是著名的侗乡风雨桥,俗称花桥,她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鼓楼是指聚居于我国西南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带的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它以鼓楼为主体,包括寨、凉亭、花桥等附属建筑的鼓楼建筑群体。鼓楼建筑群造型美观、结构独特,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形成了集建筑、雕塑、绘画和社会文化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文化体。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学术界誉为“鼓楼文化”。一鼓楼产生发展的背景当人们步入侗乡山寨,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雄伟壮观的鼓楼。鼓楼是侗寨的的标志,民族传世之宝。侗家人也自豪地自称为“鼓楼儿女”。侗族鼓楼建于何时,它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8.
仫佬族,史称“姆姥”、“木老”或“木老苗”,自称mu~6lam~1,少数人(罗城下里一带)自称kjam~1(和侗族的自称相同)。仫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仫佬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相似文献   

9.
通道侗乡民俗文化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侗乡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侗乡民俗文化美主要表现在服饰工艺美、饮食习俗美、建筑艺术美、传统节日美、歌舞戏曲美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是音乐学者对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音乐“嘎老”一词的翻译,因“嘎老”的多声部特征,人们逐渐将“侗族大歌”所指内涵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狭义等同于“嘎老”。南部侗人通过“嘎老”集体对歌的交友方式,不断深化同一村寨同一婚姻集团青年男女的感情,进而巩固当地的婚姻圈。“款内”不同村寨通过“吃相思”中“嘎老”群体演唱,使南部侗人将交际圈扩展到婚姻圈之外,强化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1.
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区边区的侗族人工林业萌芽于13世纪,在明代、清代和民国年间曾辉煌一时,并作为侗族社区的经济支柱而挤身于当时的“市场经济”。本文章力图从侗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侗族传统文化中“侗款”和“家族公有制”是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2.
演唱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演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侗戏的组织和演出仪式上看 ,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本文从侗戏与侗族 ,侗戏的组织 ,侗戏的演出仪式三个方面研究侗戏风俗 ,提出侗戏这种文艺活动形式不仅是青年男女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 ,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侗族人口一百四十多万,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侗乡山清水秀,自然景色迷人,而侗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高尚的社会道德,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4.
侗族称天为“mwnI”(闷),侗语谓祭天为“Iangh menI”或“xaI menI”。古代侗人相信“万物有灵”,祭祀对象繁多。其中对天、地和祖的祭祀为最重要,并且交织在一起。但祭天的民俗活动尤为突出,显示出“祭天为大”的宗教色彩。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毗连地带,很容易受楚文化的影响。祭天既是本民族原始宗教的表现,也是楚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从甲骨文、《诗经》和《尚书》等先秦文献可知,天最早指与地对立的  相似文献   

15.
1 侗族是一个爱歌、善舞的民族,歌声伴随着他们度过漫漫长夜,也为他们迎接民族的新生。侗族民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侗家,那里就有歌声。组织群众,教育人民,侗家要唱古歌、礼俗颂、父母歌、苦情歌;村寨交往,侗家要唱拦路歌、开路歌、迎客歌;节日盘会,侗家要唱开堂歌、耶歌、大歌;上山种地,侗家要唱山歌、河边歌、木叶歌;婚姻嫁娶,侗家要唱酒歌、哭嫁歌;青年男女交往,侗家又唱起了情人歌、失恋歌、单身歌;儿童逗趣,侗家还要唱儿歌、谜歌;讨米讨油,还要唱讨米歌、  相似文献   

16.
款 ,为侗语记汉字 ,侗语叫kuan ,按侗语的含义一是指交谈或座谈 ,二是指村寨自治订立的约法。在侗族社会中有许多关于款的传说 ,有许多款的遗迹 ,有的“款文化”则依然在当地社会中存在或发生作用 ,有的则已消失或淡化甚至边缘化。本文对侗族地区的款组织及其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就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它是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侗家的民间文学,主要有“三王”的传说:“铲平王吴勉”、“定平王姜映芳”、“金银王吴金银”;有反映妇女命运的“侗族三梅”:《娘梅》、《刘梅》、《述梅》;还有神话传说《嘎茫莽道时嘉》、《洪水滔天》、《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以及机智人卜宽的故事和多如牛毛的情歌等等。侗家不愧被人赞美为“歌海之乡”。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18.
“舅公礼”也称“娘头钱”,是女子出阁前向母舅家馈送的礼物。送“舅公礼”,侗语谓之“卡舅公”,意为偿还母舅家的恩情。送“舅公礼”的习俗,在今侗族的大部分地区仍以不同的形式流行着。本文拟以其为主要线索,对侗族婚姻制度的发展、变革作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20.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模式分析侗族传统社会形态,使侗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缺陷。侗族传统社会形态独具特色,可按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层面思路,对侗族传统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进行再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