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维明先生是继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之后的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80年代推动现代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海外学者之一。从其对儒学观、儒家伦理与东亚企业精神、儒学第三期发展等问题的思辨中,我们不难看到当代新儒学的动向,以及杜在儒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进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商人阶层的崛起是明清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革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作为明清商人群体的典型代表,徽商的发展对明清儒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徽商的竭力宣扬和践行,不断调和义利关系和贾儒关系,不仅使明清儒学中义利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改善,还推动了新四民观的建立;而徽商将儒家学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经商和社会实践中去,并打通贾儒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儒学"由儒及贾"的下移的行为,则进一步推动了明清儒学的世俗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沂 《东方论坛》2005,(1):10-16,41
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为代表的早期新儒学是传统儒学的一次自我调整和自我挽救,其哲学的基本框架与宋明理学一脉相承,实质上是一次理学复兴运动.以杜维明、成中英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以深厚的中西学术功底和更加开阔的视野,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林安梧的"后新儒学拟构"在方法上带有明显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在内容上也没有超出先秦儒学.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开始在祖国大陆复苏,九十年代以来已有几位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儒学创新的设想和方案,主要有李泽厚的"儒学四期"说、张立文的"和合学"、牟钟鉴的"新仁学"等.未来儒学发展的方向是:回应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挑战,以儒学的基本精神为本位,回归先秦原典,整合程朱、陆王、张(载)王(船山)三派,贯通儒、释、道三教,容纳东西方文明,建构一套新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学说.依此,将儒家哲学改建为四个世界,即本体界、性体界、心体界和现象界.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面临迫切的现代化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现代新儒家强调儒学的现代价值,探索儒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在当前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历史表明,现代新儒家所憧憬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术舞台上 ,新儒家对现代化进行的哲学探索 ,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哲学的努力。为此 ,从对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思考、对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反思和文化哲学的探求等三个方面 ,具体分析了在海内外哲学论坛上的活跃人物和第三代新儒家的中坚代表刘述先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新生代新儒家的思想特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基于现代新儒家致思方向之偏误,蒋庆主张儒学制度化,走"政治儒学"之路,并对其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与历史形态作了深入研究。作为当前儒学复兴思潮之一种,"政治儒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政治儒学"学理上不够圆通,也没有现实可能性,并非...  相似文献   

7.
在制度化儒家解体近百年后,大陆新儒家试图将儒学重新制度化.他们反对前三代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哲学化诠释路径,主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都要儒家化,并主张立儒教为国教.他们还提出了"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的具体策略,并已部分地付诸实践.不过,在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设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儒学的历史评价等问题上,大陆新儒家所做的儒学再制度化的努力都有诸多限制.当然,儒学再制度化的设计虽属一厢情愿,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历史地看,儒学曾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超稳定系统"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但由于其自身的建构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濒临消亡的遭难。负有救亡使命感的现代新儒家继绝开新,历经三代四群,诠释儒学精要,援引西方哲学构建儒学形而上的系统,使得儒学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有了话语权。而文化的全球化也为儒学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集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智慧,重新审视其价值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层面,以"尊仁""崇德""尚和"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哲学蕴含着化解现代社会人类自由发展难题的哲学价值;在道德建设层面,以"德行伦理"为形态的儒家伦理蕴含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价值;在治国理政层面,儒家以"仁"为基点的"民本"观、"礼法"观、"天下"观蕴含着助益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政治特性,突出表现为崇圣意识和王道理想。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构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结构。汉代儒学被政治意识形态化,延续的仍然是先秦儒学的价值系统。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因素。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有许多内容,包括一些价值性的规定是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沟通的,这就是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宿命。新儒家、新保守主义等学派设想复兴儒学,显然是不适宜的。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以现代社会理念为基点的先进文化,其价值构成应当是法治的、人文的,同时也要批判地吸纳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儒学思潮是 2 0世纪 2 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思想界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从其本质来说 ,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的一种反思 ,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的“西化”价值取向的回应。现代儒学思潮以承续儒家的“统绪”为使命 ,意欲在恢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 ,融会中西 ,弘扬儒学 ,以使儒学适应现代化的潮流。虽然现代儒学思潮关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存在误区 ,但是这种探索 ,仍然是有其合理性和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周公在周初有杰出的贡献和特殊地位,其封国不仅是诸侯“班长”,而且也是宗周礼乐文化在东方的样板。至‘呀乙坏乐崩”的春秋时期,鲁国仍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再加上具备春秋社会的复杂特点,堪称诸侯国的典型缩影。自幼“学而不厌’的孔子既‘好学”,又自觉担当拯救社会时弊的使命。由‘好学’到‘博学’;由‘(博学”到‘嗨人’,孔子为早期儒学奠定规模。而孔子学说与鲁国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互动”来概括:一方面鲁国社会滋养、检验了孔子学说,成为直接源头;另一方面孔子学说巩固了鲁国‘呀L仪之邦”的地位,赋予其代表中国精英文化“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符号,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儒学传入日本之后,形成了不同派别,并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近代以前,儒学为日本迎接西方现代化的挑战,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做了铺垫;进入近代以来,儒学以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在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融合中西古今,构筑了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基石。他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提供的奠基思想主要内容是: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只能凭借"美"得到暂时解脱;"美"存在于超功利的事物形式和主体心境中;对象形式的不同特点引起不同的快感反应,产生"优美"与"壮美"的分别;"美"的形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间嗜好",其中"文学美术"是"最高尚之嗜好",这"美术"以诗歌、戏曲、小说为顶点;文学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与"想象";词曲的最高审美成就是"意境";古典小说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典型塑造描写人生悲剧的解脱之道;"美"不涉利害的"无用"之用正是它在社会中的"价值","美"因而拥有不依附于政治道德功利的、天下最神圣最尊贵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且有着西方近代文化危机的深刻影响。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现代新儒学表现出了与之有同有异的价值取向。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现代新儒学的这种状况显然是被动适应现代化的。辩证地看待现代新儒学的价值,并经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耶律楚材是蒙元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生致力于促进蒙汉民族文化融合,主张以儒治国,革除旧法之弊端,为蒙元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赋税制度;建立"王户丝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和驿站制度和"任用文臣的常制";废除"屠城"旧制。耶律楚材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大力倡导儒学,极力向蒙古统治者推荐儒士,保护众多的人才为蒙古统治者效力,使武力极盛的蒙古帝国大收文治之效。可以说耶律楚材是蒙元帝国封建制的伟大设计师,也是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杰出舵手。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复兴儒学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政治性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本质规定性,其政治价值结构的主体由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三个层次构成。以这样的价值结构作为理性内核,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能够适应君主政治存续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据此,传统儒学内涵的价值准则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政治价值结构上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期待着儒学的复兴、升腾以促成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必将令倡导者、期待者们陷入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裂变延异于“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景观中的马克思文艺现代性研究是冲决传统单以社会经济学维度涂鸦原典而深陷泥淖的反拨而采取的新举措,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诗意裁判以及语言牢笼三个向度上。艺术生产是现代艺术“何以是”的内在隐忧;诗意裁判则是马克思肩住“生产”带来文学堕落的疗救;词与物的裂变,构筑了马克思现代语言观。从三个向度上以期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