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临终关怀是对救治无望的病人进行临终照护,既不促进也不推迟死亡,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过程,它以提高病人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随着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重要议题,受到各国的重视.笔者梳理了国外临终关怀的服务构架及内容,希望对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到借鉴作用. 服务内容 欧洲及北美洲临终关怀服务已发展了30多年,但现代临终关怀服务起源于英格兰,桑德斯博士将护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照顾癌症末期的病患,使她们能够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并于1967年在伦敦创办了第一座临终关怀护理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日本于1981年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这也是亚洲国家中最早设立临终关怀机构的国家.美国于1974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机构数量由1992年的8000所发展到2002年的11400家.  相似文献   

2.
《上海科学生活》2003,(5):88-89
美国纽约的卡布瑞尼临终关怀院既不是医院也不是养老院,他们的工作是照顾在家里的临终重病人,情况紧急时将他们转入医疗中心进行加强护理。1990年,有600多位病人在这里由他们的家人陪伴安祥地逝去。进行家庭护理的护士、社会工作者、修女和热情的自愿者包括各个种族的人士,他们自愿参加这样的社会工作,因为在这里他们所遇到的临终的病人可以有家人的陪伴,这同医院和养老院不一样。一位护士说:“临终关怀院给病人提供的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而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临终关怀,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主要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因此它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实行“安乐死”去加速病人的死亡。临终关怀强调对病人尊严的维护和情感的尊重,它体现人道的、社会的关怀,反映病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使病人在亲人的温情中平静地结束生命。  相似文献   

4.
临终关怀是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顾的一种医疗保健服务。早在1992年,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上曾指出:“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与死的观念也随之转变,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从2007年1月1日起,试行“临终关怀计划”,所有户籍在该市的临终老人均可获得政府1000元的服务额度,用于福利医疗机构购买精神慰藉和生活护理等服务。据悉,对临终老人进行关怀并列入政府政策,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6.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我们很多人对于人生的美好向往."幽谷守望·社区老人善终安宁服务"是上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独立执行的一个专门为临终老人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项目. 缘起,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命关怀 上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成立于2009年,从事生命关怀服务,机构办公场所位于临汾路街道,非常荣幸的是,临汾路街道下属的社区医院自1995年就开设有安宁病房,专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共有5间专属病房、21个床位,主要收治晚期癌症病人.病人的流动性较大,从入院到死亡的平均周期为3个月,病人存活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一年以上,各人病情恶化的情况不同,因而其存活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最近,《都市快报》报道上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上海市将在2015年实现临终关怀“舒缓病区”全覆盖。 人在辞世之前的临终阶段,通常是人生最难熬的时期,最需要临终关怀。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在美国VITAS临终关怀公司工作了7年,这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用他们的专业态度给予生命终途人士的关怀与关爱,让笔者感触很深。尤其是团队中的社会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专业服务、协调沟通,不仅让病患和家属的心理得到关爱呵护,获得社会支持,还能让临终者的身心需求得以满足而安宁离世,  相似文献   

9.
概念和问题     
《上海科学生活》2003,(5):85-85
凡是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过程。它还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预期死亡阶段,在这个阶段末期即称为临终阶段。临终阶段是病人生命结束前的必经阶段,它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结合在北美、日本等地,佛教思想早已引起了临终关怀者的注意,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结合起来。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但是在西方人看来,相比于其它宗教,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如愿踏上社工岗位,从未想过,开展的第一项服务竟是临终关怀这一如此充满挑战的服务.当我了解到在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一个"安宁病房",这里收治的都是生命期在3个月内的末期癌症患者时'内心有一个声音让我去关注这个人群.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希望可以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让临终者能够得到身体、心理、灵性、社交的全人关护. 死亡,对大部分人未说是遥远的、不吉利的,是不愿被提及的.而在安宁病房里,绝症、死亡、离别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对我而言,我深信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通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09,(23):51-51
死亡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做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做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会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将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善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  相似文献   

13.
在长春市西郊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城乡结合部,坐落着一座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临终关怀"老年护理院——这是吉林省首家民办的临终关怀经营实体。4年来,先后有258位老人在这里接受临终关怀服务,124位老人无怨无悔地笑辞人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这家护理院的经营者朱海霞、朱香玉同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她们不仅敏锐地瞄准了创业市场的最佳切入点,而且用孝心为临终老人提供了无尽的关怀,自己也收获了丰厚的利益回报。  相似文献   

14.
内德·兰塞姆是美国纽约州最著名的牧师,无论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一生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临终者的忏悔。1967年,84岁的兰塞姆由于年龄的关系,已无法走近需要他的人。他躺在教堂的一间阁楼里,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一本书。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死亡的认识告诉世人。他多次动笔,几易其稿,都感觉到没有说出他心中要表达的东西。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他的门,说自己的丈夫快要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地。兰塞姆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失望,于是在别人的搀扶下,他去了。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七…  相似文献   

15.
殡仪馆焚化炉的门缓缓关上,黄卫平眼前漆黑一片'手触摸在焚化炉壁上,有一丝余热.瞬间,风呼呼吹来,脸上沾满骨灰渣子.从好奇到紧张,再到呼吸困难,他害怕起来.在焚化炉体验一次生死后,黄卫平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用悟出的生命"哲理",去帮助那些走向生命终点的重病患者. 在上海,有一群像黄卫平这样进行"临终关怀"的志愿者,他们用爱守护着生命走向终点前最后的尊严. 你们这么做有用吗? 黄卫平是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手牵手")的创始人.2009年3月,这个团队的志愿者进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供"守护·天使"临终心灵陪伴项目,为即将进入终点的生命陪护.和医院牵手,缘于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治疗(舒缓治疗)科主任成文武的约定.  相似文献   

16.
50G的重量     
我是一名社工,一个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社工.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数据有重量吗",当时我很是不屑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是现在低头看着电脑上显示的文件夹,心里觉得沉甸甸的,历时一年多,累计近百次的大小活动,不知不觉间,项目影像文件夹已经超过50G.看着里面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多的不是悲伤、不是眼泪,是笑容,是满满的快乐. 最早开始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时候,我的心里也非常忐忑,毕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很怀疑自己能不能适应,能不能做好.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我用手上的相机记录下了很多服务中的点点滴滴.镜头总能忠实、精准地还原一切,无论是临终患者、社工、医务人员还是志愿者,病房里发生的故事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7.
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应基于对各种死亡现象和死亡事件的深层探究,以及对死亡观和生命观的自我追问,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用现代科学的观点阐述死亡的本质和临终关怀的意义。引导学习者主动对死亡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进而促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运用科学的生死观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8.
在环航世界的船上,一位医生邀我到甲板上喝咖啡。他说自己是专为癌症晚期病人做临终治疗的.业务非常饱满,有些病人直到死都没挂到他的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社会逐渐加深对大学生志愿者作用的认识和高校广泛开展德育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然而,在不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下,一批批曾经怀揣志愿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在加速流失。  相似文献   

20.
6月2日,由深圳市融雪平社工服务中心实施的“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正式启动。 据悉,2010年2月,深圳市融雪平社工服务中心在市福彩公益金资助下,开始实施“临终关怀·器官捐献”与社工服务公益项目。深圳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宁照顾、家属支持、“人生树”服务、“圆心愿”服务、哀伤辅导、社会资源整合、殡葬引导咨询等。该项目采取的“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社会工作+民政殡葬服务”作为一站式综合社工服务的模式来试点,目前在全国尚属首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