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才是作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  相似文献   

3.
"言为心声,缘情而发",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的作文境界,但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作文往往让学生惧怕,老师为难。咎其原因,有作文的神秘感在作祟,也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组织方式问题、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问题等。该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浅析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迷茫与对策,分别是:"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凭借阅读教学揭开"怎么写"的迷雾;"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借素材的日积月累解决"写什么"的彷徨;凭借自改能力的培养,走出"精批细改"的尴尬处境,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无数的语文教师为之殚精竭虑、苦苦求索,而不少学生仍然谈"写"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何方能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会写""擅写""乐写"?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1注重积累,建构作文素材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作文的症结往往在于脑中空空,缺乏写作的素材。根治此症的处方只有一个——积累。1.1观察生活,丰富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相似文献   

5.
周兴国 《科学咨询》2008,(12):41-41
语文能力源于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可见必要而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源泉和前提,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6.
何世霞 《科学咨询》2009,(10):43-44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是的,文不改不精,玉不琢不美,好文章有一半功夫在于修改,那么,该如何把这修改的功夫教给学生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语文能力源于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可见必要而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源泉和前提,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对在新时期如何修炼自己的师德,让教育科学化、人文化有了更多更新的思考. 一、爱是一种能力,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爱"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作为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一般情感中的特殊的高尚情操,是师德的根本,也是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以"导学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导学图"导出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喜忧相伴,值得探究."喜"为主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校地处重庆市西部,与四川省交界,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基础差,在学习上存在许多困难."帮扶"基础差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帮扶"基础差的学生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 "否泰如天地"之"否泰" 在教材<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对"否泰如天地"之"否泰"未作注释,师生也多从"否极泰来"一词中知道个大概.  相似文献   

12.
曹参在西汉任丞相时,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且自认为德才难比前任萧何,便坚持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史称"萧规曹随".曹参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现实中,做到"萧规曹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3.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然而作为农村小学,学生受生活条件的限制,要谈幸福的话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还有点为时尚早,但作为农村小学,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这个"幸福瓶颈",让学生真正地在校园中感受到幸福,成为一名幸福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为了教"书"而教,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质疑等无法落到实处."四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改项目正好补了这方面的空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自丰学习,课堂内小组交流讨论、质疑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放心店"让人不放心,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关部门授予的"放心店"招牌,按说是应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可时下的"放心店",却不能让人放心,问题出在对"放心店"的管理缺失."放心店"是经过有关部门多次检查应是消费者公认的,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评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华"字,为中国各民族的概念,谓之中华民族."华"字意又为"荣",又同"花".《诗·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华"字的上方是一个变化的化字,下面是一个十分的十字,谓之中华民族是一个"风化、教化、十足、十分"的民族与国度,上面"单立人"与"龙"字的缩写,又包含着华人与龙的关系,素有"龙的传人"之称谓.因此,"华"字,不胜枚举地形容了人、文、事、物的美好."华"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荣辱兴衰,是五千年的沧桑与文明锻造而成,是人类种族、国度、民族、思想、文明与智慧升华的结晶,在你的语言和词汇里,如果有"华"字的出现,那一定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的灵魂.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析意、练笔等渗透对意境的感悟,引导学生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学生把握诗歌的灵魂,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  相似文献   

18.
何谓"三个发展为本".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这三个"为本"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校治学思想的核心."一切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是实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保证."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为本"是新时期、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学校领导者提出的新课题.学校将"三个发展为本"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小学作用,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一、非负数的概念 "非负数"中的"非"就是"不","不是"的意思."非负数"也就是不是负数的数.从有数理分类可知,不是负数的数是0和正数,因此也可说"0和正数统称为非负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