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罗隆基把思想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来争取,反对思想统一运动,主张思想言论自由,其目的就是提倡一种对政府批评的言论自由。在论述中罗隆基用功利主义理论来解释思想言论自由的作用,但并未严格区分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界限。思想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言论自由并不是一种绝对权利,必须接受法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对自由与法律之关系 ,从古至今无非走了两条路子 :自由是法律之下有限的自由 ,以及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无限自由。二者皆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 ,却又难以抹去极端之嫌。自由之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自由有三种表现形式 :以思想自由为起点 ,演化出言论自由 ,继而发展为行为自由。每种自由与法律之关系皆有不同之处。思想自由是不受包括法律在内的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行为自由是在法律框架下活动的受限自由 ;言论自由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一定范围之内不受法律的管辖 ,超出此关节点则必须遵从法律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约翰·密尔的言论自由观出发,阐述言论自由在获取真理、发展个性、健全民主制度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保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文章还介绍了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界限的理论。笔者认为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理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法指导言论自由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文章末尾则从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言论自由原则在理想与现实层面的矛盾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宾诺莎所说的人的思想自由有两层含义:(一)一个人具有理性,他就有了自由;(二)人具有天赋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人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是不可转让的。企图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是不明智的。由于学术界存在着误解,应对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思想作一辨析。此外,在言论自由的问题上,斯宾诺莎的相关论述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也应该加以细致辨析。  相似文献   

5.
人权派是指活跃于1929年至1931年间一部分在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为胡适、罗隆基。他们深受法国《人权宣言》等思想的影响,试图模仿。其政冶主张是:一、实行言论绝对自由;二、反对“党治”,鼓吹法制;三、实行“专家政冶”,由专家管理国家。人权派的主张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反映了蒋介石实行封建主义和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道德自由以“无主体”、“无限制”、“无选择”为特征,是一种摆脱了一切外在规定,真正不受任何限制的彻底自由。这种自由在现实性领域是无法实现的。后现代主义者把自由从现实性领域抽出来并归结为可能性.试图在可能性领域,通过实施所谓“去中心化”、“去正当化”、“去因果化”以及绝对的相对化等策略来摆脱各种主客观条件对自由的限制,从而达到道德自由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宗教信仰自由是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个人思想信仰绝对自由,二是表现在实践层面上的宗教活动相对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正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梁启超对西方自由观念的创造性诠释,既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精神之一个侧面,又结合中国晚清社会实际情况而作出了富于创造性的解释。他把自由看作是近代社会发展之精神动力,对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之高度关注,将两力相抗,势均力敌看作是自由之保证,呼吁增强国力,发挥个性,外以抵抗帝国主义,内以反对封建势力;又对自由与任意、自由之俗与自由之德进行了区分,强调了“文明自由”之价值。凡此种种论述皆富于极强的启发意义。当然,他过分强调以力抗衡的“积极自由”之作用,相对忽视宽容的“消极自由”之作用,在理论上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他对心灵自由、精神自由的过分关注,亦流露出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从属论”和“决定论”一直占主导地位,但这两种表述难免偏颇。自由既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网络文学与自由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不即”指文学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不是也不--r~g追求绝对的自由;“不离”指网络文学的从创作、发表到评论都不能脱离自由的前提;只有和自由处于不即不离关系中的网络文学,其发展才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清末的出版自由与报律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出版自由是其延伸。清朝末年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思想,出版业也开始起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王朝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新兴的新闻业进行了限制。文章对这一阶段思想家的言论自由的思想进行了介绍,并对清末相关法律进行了实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赛亚·伯林和黑格尔是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作为政治哲学核心概念之一的"自由"都有着自己重要的阐释。以赛亚·伯林对自由做了著名的两种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种区分和阐释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被普遍接受;黑格尔则认为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并从形而上的角度区分和阐释了三种自由: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社会自由。两者在出发点和阐释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自由和自由观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与系统的现实分析;同时,文章阐明了在自由问题上的种种误解与悲剧;并且强调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只有有限的相对自由,而并无绝对自由可言.由此,本文对于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自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学术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理念,全面理解学术自由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大学的本质。在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自由概念的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自由的主体、内容、性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试图澄清人们对学术自由存在的模糊认识,以期推动学术自由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法律对自由的确认与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们通常说,法律是自由的保证,其实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只有在法律确认了自由的条件下,法律才是自由的保证。法律要确认自由,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界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防止人们相互对自由的侵害;二是界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防止国家权力对自由的侵害。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但是,国家是完全可以并可能为保证个人自由而限制其本人的自由的,而且这种状况正在扩展。为保证国家权力的合理运用并保证个人自由,该文阐述了相关的法律调整方式与原则。  相似文献   

15.
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来说明自由。首先,莱布尼茨将自由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他批判了决定论和抽象的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由选择。第二,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同理性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不管是神按照最好原则还是人按照最主要理由或快乐原则进行选择,这种包含了道德目的性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的本性,由此,莱布尼茨的自由理论事实上否证了黑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任意的自由的论断,他的自由触及到黑格尔的具体的自由层面。第三,他还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从自由主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由于先天的不足而达不到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上帝才能拥有,但是人可以通过规范和练习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契约自由"的历史发展的介绍,以及对"契约自由"的内涵界定和对"契约自由"与"社会公正"关系的理论分析,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明确了"中国合同法的发展与西方市场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强烈的反差",提出了"契约自由是我国合同法的核心与灵魂,社会公正不能否定或取代契约自由"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我国合同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几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发展与"积极的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的自由"来自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当我们以人的文化创造性为基点提出一种崭新的积极的自由观念,揭示出"积极的自由"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的时候,便会发现,从自由意志和意志自由的形成,到人格智慧和价值自由的获得,再到诗意的生存和意义自由,是现实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的新理念和方略.  相似文献   

18.
价值自由表明了人作为主体改造与建造活动及其成果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 ;人格智慧就在于推进这一状态使其扩展 ;价值自由的获得反过来加强和提升了人格智慧。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是有限制的。然而,在当今网络社会,一些人无视自由的边界,为所欲为,导致网络自由发生异化,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推行以技术控制、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为一体之对策,才能使网络自由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化时代,科学家的个人自由应该是一种责任自由。责任自由是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统一,其中,内在自由即科学家角色责任的实现是责任自由实现的根本。科学家角色责任的实现具体体现在认识论、道德论和政治论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