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中,仅仅在"劳动"两字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把劳动外延的扩大与价值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并把深化对"价值"的认识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让"价值"概念回归到交换价值的层面上.运用以交换价值为内涵的价值范畴来剖析市场经济现实,目前面临的诸多理论困惑便有望得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中国梦为价值理想,以"两个一百年"为价值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选择,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核心,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价值建构。它具有鲜明的价值特色,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特殊价值与普遍价值、弘扬正价值与摒弃负价值、科学性与合理性、价值观念和价值实体、事实性价值与规范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进程中,价值冲突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转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从价值导向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尤以呈“连续性”为特色的“思想路线论”,以呈“开放性”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以呈“整体性”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简称“三论”),综合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框架.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于一般社会结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起到科学概括作用;为人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层次及其内在规律和特点,起到明确导向作用;并为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起到极大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而新价值观的选择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本文以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劳动哲学为基础的法哲学主张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法律事实与法律价值的辩证关系,法律价值既要适应法律事实,同时又要超越法律事实,引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既反对资产阶级自然法学和理性法学的法律价值绝对主义,也反对实证主义分析法学的法律价值相对主义.马克思认为对正义、自由、平等等主要的法律价值观念的理解都不能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它们都是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物质生产劳动发展不断变化.法律价值观念的具体价值取向取决于物质生产劳动发展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念是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捍卫资本的利益所得.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念,其本质是维护与劳动创造等比例的利益所得.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那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及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要正确处理价值主体关系、明确合理的价值标准、坚持价值评价的导向,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与人类发展规律相一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以劳动的价值为基础,应当通过竞争过程形成.这样才算揭示了社会主义工资的特殊本质,才算说明了社会主义工资是"和谐工资",进而才能说明和谐社会,相反,用劳动力价值范畴就错解了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关系,这样既不能说明"和谐工资",又不能说明和谐社会,反而会诱发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9.
价值冲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通过价值观念冲突和价值实在冲突体现,人类在价值上的主体性以及主体需求的多样性是价值冲突的根源,和谐社会并不否认价值冲突的存在,它需要利用价值冲突的良性功能,使其充满生机活力,当下我们需要坚持在人与外界和谐的思想指导下处理价值冲突,以"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现实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0.
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不能不说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消解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关系。同样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包含丰富深厚文化价值基础的市场经济观念,来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历史影响,也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必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现代发展,使个体劳动的客观性与社会劳动的普遍要求成为社会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面对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个体主体应当具有高昂的主体性精神,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竞争主体;另一方面,又要求全社会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成员都要有整体观念、全局观念。这两方面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贯穿于全社会的文化价值基础。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意义上看,这一文化价值基础都需要在不断地树立自身威信、消解传统文化价值基础的过程中建立、成熟和运作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