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2.
“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耒文 《人口研究》2002,26(3):45-49
人口转变始于欧洲 ,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欧洲人口转变历史的研究。近年欧洲人口转变出现新的形式和特点 ,并发展出“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人口转变问题的讨论中 ,却几乎还没有触及这一新情况和新理论。本文总结“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比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一次人口转变的特征 ,分析其转变的内在动因 ,及其未来的走向 ,并提出对世界和中国未来家庭及人口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转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性转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和目前所处阶段还有不同观点。从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已完成人口转变;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人口转变还没有完成;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口转变不仅已经完成,而且进入后人口转变期。2l世纪,伴随人口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化,中国人口转变问题将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既为中国人口发展提出挑战,也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人口转变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曲折、艰难、辉煌的中国生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2009年30年人口变动的历程来看,中国人口转变是成功的,其结果是辉煌的,但其转变的历程,尤其是生育转变的历程是曲折和艰难的,历史留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本文将近30年来的生育转变历程为四个阶段,从而突显了不同阶段生育水平的变化,以及生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变革、生育行为以及生育政策博弈的结果。1979~1984年生育水平反弹波动,反映出严格的生育政策遇到强大阻力,结果是欲速而不达。1985~1991年生育高峰如期而至,显示了人口内在规律的强大威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口控制的力量。1992~1999生育率再次下降,并穿透替代水平生育率,宣告人口转变基本完成。2000~2009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经济学看中国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经济学指出 ,当个人行为产生负外部性时 ,需要政府制订制度 ,使社会成本内部化 ,实现集体理论 ,但是 ,制度必须符合个人理性且必须内部化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政府干预下进行的 ,所以 ,判断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否完成 ,必须考察在人口中是否完成了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的变革。笔者认为 ,我国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因为生育率稳定在低水平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 ,只有在生育主体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达到稳定低生育水平 ,才能说完成了人口转变。  相似文献   

7.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8.
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基于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从生育空间的三维性出发,提出了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利用全国和分省的总和生育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转变中存在带有性别偏好的人口转变模式:出生人口性别比伴随生育水平和性别偏好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出上升、高位徘徊的阶段特征和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动趋势又因生育空间的区域差异呈现出4种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9.
三大人口高峰与中国现代人口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中国将出现三大人口高峰 ,社会各界无不表示严重担忧。本文则与众不同 ,作者通过人口学分析 ,论证了三大人口高峰的到来是应值得喜庆之事 ,因为高峰到来之日就是中国人口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之时。本文还提出和确立了中国现代人口转变的理念 ,并认为三大高峰的到来 ,也是中国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和人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低生育率和长寿水平都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育率、死亡率的重大转变,刻画我国人口转变的主要特征,讨论我国未来人口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所经历的迅速而重大的人口转变,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实践创造出伟大的模式。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为世界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口转变必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波澜壮阔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通过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死亡率迅速下降,开启了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初次面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中国提出了"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理论和构想,人口转变的中国道路开始孕育。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思想动摇、工作停滞和此后的人口继续快速增长等种种波折之后,人们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矛盾激增的过程中明确了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方向。最后,在"文革"期间,脆弱的国民经济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迫使中国选择了一条主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转变道路。这条道路是由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一个广义视野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描述了西方学者对人口转变过程、阶段的描述和微观、宏观层面原因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国内学者对中国人口转变的论争,最后从广义的视野讨论了传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制度变迁与人口转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为特征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本文首先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时期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挑战,并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的人口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计生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文  张再生 《南方人口》2002,17(2):14-18
二十世纪末 ,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为特征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本文首先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时期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并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口转变完成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宝 《西北人口》2009,30(4):19-22
在人口转变完成之后。由于人口惯性的存在,人口老龄化将比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人口转变,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时期,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以及老年人口乘数均快速上升。因此,必须在思想上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重视,实现人口政策和人口工作的重心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并尽快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Exploration of Chinese path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paralleled each other from 1949 to 1978.Mortality rate decreased rapidly during the early 1950s as a result of the public health campaign,which initiated the process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China.Countering the problem of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in 1950s,China put forward the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realizing planned childbearing",and the Chinese model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was brewing.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was reinforced in the 1960s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y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Finally,China launche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by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population control and family planning in the 1970s in the mids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the rapidly increasing size of population exerted great pressur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hinese path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China’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流行病学转变--人口变化的流行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明 《人口研究》2003,27(6):52-58
本文主要综述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流行病学转变与人口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转变的机理,流行病学转变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转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