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江"字最早见于金文,在上古共同语中属"见"母"东"部,音值为[kuη].南北朝后期,由于南部方言的地位提升和影响扩大,作为南部方言基本词汇"江"的方言读音"[kaη]"遂进入共同语,并最终取代了"[kaη]"音在共同语中的地位;后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发音习惯的影响,至明代,[kaη]被直接腭化为[tciaη]."江"字音读的变迁,反映了方言、外语等因素对语音变化的重要影响.前人关于"江"的[kaη]音是由其[kuη]音自然演变而形成和[tc][tc][c]是由于"-i-"-y-"介音的影响而形成的观点还需要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2.
(九)身体部位 尻脊 K'haou chit [k'au tsit] || k'ha cheah [k'a tsia?]; 手掌 sew cheang [siu tsiaη] || ch'hew cheong [ts'iu tsio]. 大肠tae ch'heang[tai ts'iaη] || twa teng[tua tη]头脑 t'hoe 16[t' u lo] ||t'haou kak ch'hoey[t'au kak ts'uei]; 手脚 sew keak[siu kiak] || k'ha ch'hew[k'a ts'iu]; 口须 k'hoe se[k' u si] || ch'huy ch'hew[ts'ui ts'iu].  相似文献   

3.
包头方言四字格成语的构成方式和普通话四字格成语相似,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动,但与普通话四字格成语相比,也有其不同之处。其结构方式主要包括相加式、单一式、重叠式、交错式、附加式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5.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6.
"蒙自"读音变化,符合汉语-k→-u→-η的对转关系,及其所体现的阴、阳、入三种韵尾彼此相配且整齐的特点.据"绿春"读音变化,可以看到古代两呼四等到今的四呼其演变的对应规律较复杂的特点,据绿{lu ly证实了今u、y在古时相通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马纳  马斗成 《晋阳学刊》2007,(3):122-123
礼、法思想是《管子》中的最核心思想之一,据《管子引得》[1],“礼”字凡出现117次;有关“法”的论述尤其多,“法”字凡出现385次,是《管子》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之一,其中还有多篇专论“法”的论文。《管子》一书有关礼、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其中关于礼、法关系的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贾生海 《阴山学刊》2002,15(1):38-42
"所"字短语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法结构形式,并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学术界对"所"字短语的分析存在歧见与纷争."所"字短语的词性属类、"所"字短语的结构类型、内部结构层次及切分是理解"所"字短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对"即物"说的研究中,通过对"即"字的字源学与语用学分析,认为"即"这个字的源初意义在于:在共同在场中的不断去远,并且进入……之中,与……融合为一。以此为出发点,重新阐释了"即物穷理"说、"即物以物物"说以及与"即"相关的一些哲学命题,指出"即物"说体现着一种与物合一,切入事物本身之存在的思维方式,也是人达到"物物而不物与物"这一境界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0.
关中方言第三人称的指称形式主要用"他"字,其次还用"人家"、"兀个"的合音形式.本文主要讨论"他"字和"兀个"的用法问题,并且主要讨论单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经消失,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阿"缀附加式复音词基本上属于用典和拟古用法。  相似文献   

12.
金文中有从页从川的"顺"字,荣簋之"(顺)",与濒事鬲之" (濒)"、(豁)簋之"(源)"同字,一般释为"濒";效尊、卣之 (海)、(涉),一般释"涉".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这两种字形均从川得声,读为"顺".  相似文献   

13.
亲属排行"满"、"晚"源流浅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方言有不少以"满"或"晚"表示亲属称谓排行的末者。本文以翔实的语料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拟从语音、语义两个方面论证该词的源流,确定其本字当为"晚"。  相似文献   

14.
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由判断动词"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A式"是不是"、B式"是吗"、C式"不是吗",比较其信疑程度与语义倾向,指出:A式的语义倾向是肯定;B式要求对方确认,疑大于信,后者实际上是反问句,无疑而且带有假设反驳意味。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比较三类附加问的特点,并且从认知上解释其形成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姓"、"姑"、"媵"三字进行结构及词义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看到"姓"字反映了原始群婚习俗,"姑"字折射出"亲缘婚"现象,"媵"字透视出"一夫多妻"的现象,探究此三字的文化意蕴,来管窥古代婚姻之陋俗.  相似文献   

16.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06,(4):98-101
林州方言中表示可能意义的情态助词“咾”位于句尾,表示某种情况可能实现,其句法功能就是为所附加的句子增添一种可能语意,使得整个句子相当于普通话中含有格式“V得C”的句子。  相似文献   

17.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轻动词句法理论是近年来生成语法在原则和参数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轻动词"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采用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这一句法现象做一重新审视,从语义表现上,它应是一种"使役结构",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动宾结构",它的"使……觉得"的附加含义来自于句法生成时深层结构的轻动词.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第十场《惊梦》中杜丽娘和春香的合唱词“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口留)得圆”一句,用形象化的、具体可感的语言描绘阳春之时欢声啼叫、悦耳动听的莺鸣燕啭,清辞丽句,流畅易懂。但最近出版的隗芾注《元明清戏曲选》中,却将“燕语明如剪”这样解释:“‘语’字应是‘羽’的假借。形容燕子飞时羽翅象张开的剪子一样。此句写形态与下句  相似文献   

20.
入声的变化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入声字的归调也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入声字的归派是各地方言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东北官话研究中尤为重要。东北官话入声字尤其是清入字的归调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官话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异同,也是学界长期关注而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以黑龙江方言为个案,系统考察清入字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具体归派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清入字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差别不能以派入字数多少为比较标准,而应该以两种方言各调类差别字的数量与总数量之比作为比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差别最大的是阳平,其次才是上声。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上声、去声两调归派的差别,主要因为明代江淮官话的迁入扰乱了北京话派入上声的进程而产生了二次归派,在二次归派中,部分北京话受江淮官话影响派入去声,而在黑龙江方言中仍然保留上声;阴平、阳平两调的差别,一部分也与此事件有关,表现为北京话中一些读阴平、阳平的字,黑龙江方言中读上声或去声,保留更早的层次。另外,阴平、阳平的差别也与两种方言与河北等方言的不同接触有关。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比较的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