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提交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一篇论文。文章具体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的国内历史背景,介绍了整个战争的经过,最后探讨了这次战争对中国、日本和远东国际形势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百年祭张振鹍现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过多次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1894年(清光绪20年)爆友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以干支纪年的甲午年,所以通称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中华民国26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前一...  相似文献   

3.
19世末纪末,正值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之时,日本于1894-1895年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性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结果以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时过百年,重温这段历史,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虽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但是它却和欧美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密切相关。从甲午战争刚刚拉开序幕,到《马关条约》的签订,直至后来的“干涉还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始终是互相掣肘、互相利用,他们各自利益虽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侵略中国,扩大自己的殖民统治势力。特别是有些帝国主义侵略者,他们虽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没有直接向中国开战,但它们却以各种卑鄙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4.
1894——1895年期间,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在战争前后,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非常活跃,它时而支持日本,时而限制日本,时而宣告中立,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故这一时期英国和日本的关系异常复杂,国内外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对甲午战争期间的英日关系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问题之一,日本主张依据国际法"无主之地、先行为主"原则,拥有钓鱼岛主权,实际上日本是通过甲午战争手段获得钓鱼岛。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知道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日本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实现对钓鱼岛所谓"所有权"。通过战争手段获得领土,在国际法上属于非法获得。日本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真实目的就是一方面限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窃取以钓鱼岛为核心的巨大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6.
论中日甲午战争的时代特点杜耀云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民族自卫战争。这次战争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在这方面作些探求,有助于对这次战争的认识。一19世纪末年,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帝...  相似文献   

7.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诗歌探析刘镇伟,郑淑秋,王英波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了,当时战争的结果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落后的中国,日本侵略者迫使清王朝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将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半殖...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意识不断膨胀,成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思想根源。甲午战争同时成为建构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形成了面对中国颇具优越意识的"蔑视型"的"甲午史观"。甲午战争从思想观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国人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改革。甲午战争及其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干扰和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甚至对当代的中日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改良运动李伟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在这次战争中,清王朝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并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惨重的灾难,同时宣告了清王朝“自强”运动─—洋务新政的破产。也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前夜,中,日,朝三国关系错综复杂,清朝政府以宗主国自居,应属国朝鲜之邀请,出兵“勘乱”。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并一再制造事端,有意激化中日矛盾,清朝政府既不愿与日本发生战争,又念恋宗主国的虚名,陷入朝鲜问题的纠纷之中不能自拔。朝鲜则生存于中日纷争的夹缝之中,既希望得到中国的庇护,又对日本的威逼无力抗争,日本在展开外交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待时机完全成熟之后。挑战起了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就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而言,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同日本均存在较大差距。甲午战争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加入西方国际法体系的亚洲国家;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战争是对国际法进行宏观把握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际法并把握其本质;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对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亦有利于中国掌握话语权成为国际法秩序体系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包括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国内经济政治实力、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两国战争指导原则、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而给日本发挥其侵略扩张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在国际局势上,甲午战争的结果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客观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予中国沉重一击的同时,也促成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应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使我国永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杨惠萍1894年,日本发动了旨在彻底制服中国,统治并掠夺中国的甲午战争。开战伊始,日本丝毫不考虑和谈问题,而清政府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其内部态度不一,有的主张一战到底,有的主张和谈。因此,在整个战争中,战与和的问题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6.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方针、方式、手段等的比较,分析其侵略性、冒险性、掠夺性、野蛮性等共同特点。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清日战争(1894-1895)宗泽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日本从1894年6月2日决定战争而出兵朝鲜,到7月25日偷袭丰岛实际开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寻找挑起战争的借口,妄图掩饰这场战争的本质。先决定战争,然后再寻找开战的借口,这是历史事实的真相。本文试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当前史学界在讨论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对于李鸿章是否应负主要责任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入手,分析李鸿章在外交上军事上的误国之罪,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 甲午战争之前的国际形势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有英、俄、法、美、日等国,彼此之间由于利害冲突而矛盾重重。有时剑拔弩张,几乎要诉诸战争。显然,这种严峻的形势必然会加剧远东地区的动荡不安,并对甲午战争的两个交战国——中国和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弄清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有必要对几个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军国主义接连对中国发动的数次任略战争,用历史事实戳穿了日本侵略者在历次战争中惯用谎言、颠倒黑白的车鄙伎俩,批驳了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谬论,揭示了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醒世人要汲取历史教训,发展中日友好,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