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在他看来,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这就是“本质”。要把握“本质”就必须放弃“自然态度”,实行现象学的“悬搁”,“使属于自然态度的本质的一般断言失去作用”。而“悬搁”之后留下来的“现象学剩余”便是现象学的内容,便是“本质”。显然,“本质”就是意识的本质,因为,自在的自然世界没有本质,断言自在之物具有本质便必然包含矛盾:我们不能谈论意识之外的本质。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现象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研究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研究现象学的一个突破口.笔者曾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内容、它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及其在理论思维方面的得失作过分析.本文试图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再作深入的分析,以期促进对现象学的研究.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是以意向性结构为基础的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其中涉及到“悬置”和“还原”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悬置”一词的英文原文是epoche,意指中止、存疑、审察等活动.也有人将其译为“悬搁”、“搁置”.现象学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悬挂起来,不置可否.“还原”一词的英文原文是Reduction,意指回归,溯源,缩小范围等.在此,有两个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悬置”和“还原”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孰先孰后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在现象学中起着相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悬置”与“还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在现象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从广义上说,胡塞尔的确是把“悬置”称为“还原”.比如,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胡塞尔写道:“先验悬置这?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不仅是胡塞尔通向超越论的现象学的一条通道,而且使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得到了真正有效的建设。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现象学的悬搁进入到超越论的悬搁阶段;主体间性拓展到主观间共同性的世界;意向性提升为总的指导标题,并与生活世界一起构成生活世界存在论系统,即现象学类型学。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当个体来看花时,“此花颜色”对心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这一认识可以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涉及的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作用与对象的视域性显现来进行分析,而“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味着花的“寂”与“明白”这两种现象都内在于个体意识。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山中观花”,可进一步理解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更深入认识个体意识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象性存在"的悬搁达到对象内在性本质的澄明,认为任何"对象"都无非是主体的内在本质的"意向",并且这种悬搁只有主体才能把握。主体的这种对"对象性存在"的悬搁,其目的是确认内在本质的保持。所以,我们说胡塞尔所进行的全部还原,实际上正是内在"本质"的保持,而不是对这种意指"对象"的悬搁,所悬搁的只是外在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Horizon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的Ho-rizon是狭隘的、“平面”的。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运动进展的一个维度,就是这种Horizon不断被扩展:伽达默尔将历史的因素补充进去,提出了“视域交融”理论;海德格尔则对Horizon作了一种立体的扩展,Horizon成了人们存在的境域;梅洛·庞蒂在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上,指出厚度、身体、他者等不可见者都是我们存在的Horizon,丰富了存在的理论;德里达则批判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场的形而上学,将不在场纳入Horizon之中。Horizon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现象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现象学方面,胡塞尔晚年“Horizont”(视域)学说比他的他人理论更接近当代的“他者”旨趣;在精神分析学说方面,弗洛伊德和拉康的“他者”已蔚然大观;在同时代的法国哲学中,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更是对他者状态的尖锐化和鲜明化。可是,德里达的问题是,如果胡塞尔的“视域”已经成为康德意义上的理念,成为“太阳的太阳”,成为历史性本身,那么,我们该如何讨论这个意义上的“他者”?如果精神分析中的“他者”只不过是一个“发明”,我们该如何认识“他者”?如果勒维纳斯希望走出一条迥然不同于希腊传统的道路,但他所提出的“他者”…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现象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成龙胡塞尔现象学对欧洲哲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英美分析哲学都产生了强烈影响。它为当今西方人文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试图通过对现象学与现代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大哲学流派之间逻辑关系来说明这一问题。一从“现象”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