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本文探讨中西叙事概念,提出"脱卸"与"转换"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表征情节转变的概念,中国评点家称为"脱卸",西方理论家称为"转换".西方文论没有脱卸一词,可以借用中国的脱卸概念,中国文论没有突转一词,也可以借用西方的突转概念,它们在中西叙事理论中是可以通用的.  相似文献   

2.
论"德能"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6,(5):137-143
从能力概念的解释、能力本位的提法、能力概念的使用来看,"德能"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解"德能"概念、应认清能力与素质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德"与"才"本质的一致性;应把握"德"不仅对"才"具有主导作用,而且也有造福人类的重大效能."德能"概念的提出是科学理解能力概念的必然要求;在观念上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为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从"认同"到"承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卫东 《人文杂志》2008,69(1):42-48
"认同"概念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个来源:美国心理学传统的"认同"研究,符号互动论,以及欧陆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虽然它影响广泛,却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在当代,承认理论的代表是霍耐特,他区分了三种承认的政治,把理论来源上溯到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认同"概念不同,承认理论把目标直接指向共同体的团结,并把团结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克服了"认同"概念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西叙事文学都有适合于自己文学经验的创作方法和叙事技巧,并有一套与自己叙事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西方叙事概念的建立和发展比较完善,中国叙事概念则有很大一部分隐藏在明清小说评点中,需要进行清理.本文认为,"一线穿"与"整一性"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属于情节发展线索的概念,中国通常称之为"脉络的一线穿",西方则称之为"情节的整一性",它们是由各自的文化所生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海德格尔阐析荷尔德林时的"返乡"和"开端".呈现两个概念在海德格尔文本中的交织,"返乡"的空间性与开端的时间性具有的同构能够帮助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理解"诗"与"思"间的亲密.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的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界定"农民"的概念对于认识和理解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从对"农民"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入手,系统的界定了当代中国"农 民"的概念,剖析了各种认识的误区,提出了重新认识"农民"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释析一名西方普通学者视角中的"虚假意识"概念,文章试图对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概念进行再解读,揭示"虚假意识"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  相似文献   

8.
刘志华 《学术论坛》2006,1(7):160-164
"典型"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它往往依托于"人物"和"形象"而言说自身,与"新的人物"、"(新)英雄人物"及"中间人物"等概念有着紧密联系."典型"内涵的不断改写,既构成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的重要现象,也记录着中国当代文学复杂变迁的微妙症候.  相似文献   

9.
凌晨 《北方论丛》2010,(4):14-17
"自然"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歧义重生的概念.把"自然"抽象地置入西方理论资源或机械地利用传统诗学加以读解都无助其概念内涵的清理.既要注意到核心概念"境界"作为审美理想论的统摄,又不可忽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自然"概念所指的建构.这也符合利用文化诗学阐释王国维"境界说"方法论的要求与旨归.  相似文献   

10.
蒋智华 《学术探索》2003,13(12):45-46
"法制"与"法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法学概念。正确认识和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物质文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显元 《人文杂志》2006,42(3):7-13
流行的"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不具有合取的关系.如果同时采用这两个概念,必定导致"物质文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逻辑矛盾."广义的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概念,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物质,又是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概念也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精神,又是文化"的内涵.这就必然得出"文化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矛盾的,因为"狭义的文化"是否认"物质文化"概念的.如果把"物质文化"为"物质的文化",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把"物质文化"释义为"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这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电视画面运动的讨论中,有好几个概念都存在彼此牵连、界定不清的问题.为了廊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实践,可从拍摄的角度起用一个新概念--"固定拍摄",以便与传统的"运动摄像"概念形成呼应;从后期剪辑的角度,则可以起用一对新概念--"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以适应观众对画面的把握方式;同时,对传统的一对概念"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相应地需要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最后,对与"运动摄像"相关的一系列容易让人误解的传统概念、术语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别.  相似文献   

13.
"功利"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使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功利概念便随之湮没,自宋代开始,它才重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事功"概念.近代以来,西方功利主义的传入,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功利"概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虽然"后现代儒学"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但与其类似的概念并不少.不过,与这些概念不同的是,"后现代儒学"既不沿袭老提法也不仰望西方结构,而是在现有语言体系下以世界为舞台,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呈现给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后现代社会和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后现代儒学"的任务就是"建构后现代儒学体系"."后现代儒学体系"是儒学的原本体系,是儒学的现代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儒学"也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互通之门.  相似文献   

15.
"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定位与范式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妨在恰当地尊重概念确定性的基础上,以概念缘起直接的现实背景和动因为界定依据,来促成对"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定位的共识。"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范式契合具体表现为:作为操作范式的"节约型政府"与作为观念范式的"服务型政府"之间的直接性契合;作为操作范式的"节约型政府"与作为基于观念范式的"服务型政府"所衍生的规则范式之间的间接性契合;作为操作范式的"节约型政府"与作为实现观念范式的"服务型政府"手段与工具的其它操作范式之间的间接性契合。  相似文献   

16.
"民族"概念的演变主要有三个基本源流,分别是西方国家的民族概念、苏联及俄罗斯的民族概念、中国的民族概念."民族"概念的每一个基本源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话语体系中,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着"民族"概念."民族"概念不同源流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双向交流.中国的"民族"概念要敢于同外国的"民族"概念进行接触和对话,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族"概念.  相似文献   

17.
"合法性"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中的很多概念是特定历史和语境的产物,却演变为普世性标准,"合法性"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流行中的"合法性"掩蔽了国家的实然与应然状态,忽略了实现合法性政治的合法化过程,并将很多与合法性无关的政治问题归结为合法性问题.这种状况决定了需要在认识论上重新审视有关概念.  相似文献   

18.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布洛赫哲学的方法论受到了"总体性"概念和"碎片性"概念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在超越黑格尔和卢卡奇"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布洛赫构建了一种超越本体的"总体性"概念;另一方面,布洛赫试图通过本雅明的"碎片性"概念来回应卢卡奇对其哲学的批判,但又区别于本雅明的超现实主义态度."总体性"和"碎片性"概念在布洛赫具体的乌托邦哲学当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阚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