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功养生术与传统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气功养生术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并把气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高到社会学术思潮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2.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潮、批判封建禁欲主 义的个性解放思潮以及批判空谈性理的经世致用思潮,是明清两代进步思潮三个最主要的 表现方面。优秀的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中充分体现了这些进步思潮,并为这些进步思潮推波 助澜。  相似文献   

3.
社会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它具有巨大的能动性,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冲击作用。当代社会思潮具有新的特点。社会思潮往往走在社会变动的前端,我们通过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可以洞察到深层社会变动的端倪。加强社会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学思想的发展与时代思潮历来关系密切,因此研究史学思想必须结合时代思潮。时代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学术思潮,哲学是学术思潮的重要内容,如唐代的新春秋学对当时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是目前流行于我国的经济学思潮,这一思潮已给我们的改革带来许多消极的东西。因此,认清思潮流行的背景并进行理论反思对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科学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自然辩证法的主导性思潮、西方现代科学的吸纳性思潮和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复兴性思潮这三大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这三大思潮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在新世纪的中国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以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为基本分支的科学技术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一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最早出现在清末,“五四”后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其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和专门的学派——国家主义教育派。清末民初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从内因上看是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外因上看则是受日本和欧美同类思潮的影响。该思潮对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特别是对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完整意义上的文学思潮不应忽略接受思潮,文学思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受思潮。纵观当代文学接受思潮之演变,深刻认识它对于文学思潮的阻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清初的社会思潮,学术界主要有四种界说,一曰"文艺复兴思潮",一曰"早期启蒙思潮",一曰"实学思潮",一曰"经世致用思潮"。本文作者则称之为"清初批判过学思潮",并简要地论述了这一思潮的基本内容、性质和意义。作者认为,这一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封建文化的自我批判,它通过提倡学以经世致用和拓宽研究范围来矫正道学空谈性理、不务实际的空疏学风;它通过修正道学的哲学命题来改造传统的心性论,使古代朴素唯物论达到完备的形态,并开始了向近代意义上的认识论哲学的转轨;它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将道学所固守的封建纲常冲破了一方缺口,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评《晚清社会思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社会思潮》是郭汉民教授近期出版的一部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专著。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上对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准确的把握,同时立足于晚清社会的转型这一时代特征,注重每种社会主流思潮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其他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对于前后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之间的承启关系的深入考察,也构成了本书的特色。此外,作者注重某些社会思潮的整体的研究,还原了这些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全貌。总之,该书对于晚清的社会思潮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考,是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现代派美术的产生、发展有其思想渊源和社会基础,是新时代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新时代的审美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是以表达个人的主观精神,试图放弃现实反映,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来反映社会文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关切民生:走向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我们的民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西方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为背景 ,结合我国教育管理的现况 ,提出了“后教育管理时代”的新概念 ,并赋予其特定的述谓和理论框架 ,进而从规范理论层面阐述了学校在该时代应如何协调好与政府、社区等重点公众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 60年代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界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折的决定性时代 ,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和德里达的解构三部曲在 60年代的先后出版被看做是这一转折发生的标志 ,其中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使西方文化界的三大潮流发生了后现代的转型。本文的目的 ,就是要从西方三大潮流的历史发展中突显出《真理与方法》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创作描绘了普通人尴尬卑琐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她对人生、时代和现代文明的悲剧性体验"荒凉世界中的荒凉人生".她认同接受生命的荒凉虚无,并采取人生审美化、生活艺术化欣赏玩味世俗生活,放逐理想主义、理性,在趣味式戏剧式写作中将浓郁的悲剧感诗意化审美化.童年的不幸生活,成年遭遇的战乱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乐生文化心态都使她将悲剧感审美化.其创作因而减少了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和净化情感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国内形势、市场经济影响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变化的原因,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党员思想动态现状,由此引出大学生党员思想动态变化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群体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较大的社会群体,结合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新时期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研究生群体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加强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超前研究、分类引导、主动整合、加强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青年理想教育是关系民族兴亡、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教育工程。从当代青年理想的主观状况和客观环境出发,应当把当代青年理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统一,把当代青年理想教育与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相统一,把当代青年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观教育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