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要想知道辛巴是怎样历尽艰险成长为真正的狮子王的?请大家留意收看动画片‘狮子王>."在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断,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火烛银花     
王凯 《青岛画报》2015,(4):74-7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惧怕火,却又离不开它。仅仅是一种有温度的物质,抓不到,摸不着,只知道它炙热、难以触及,这就是火。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接受各种类型的拍摄任务是一种创新式的挑战。我虽乐在其中,但也为之头疼不已。本期的拍摄任务就一个字——"火"。看到这里或许你已对我嗤之以鼻,"拍火还不容易吗?多简单啊?"实则不然。当点燃打火机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注视它,看它的千变万化,看它的万千姿态。我试图了解它,可  相似文献   

4.
论"民本"之真与"民主"之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现已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议题之一.通常,学者们先会充分论证"民本"思想的精华,其现实意义,其与"民主"思想的相似点、相互关系,继而也总忘不了郑重提醒世人,"民本"与"民主"有天壤之别.如此分析"民本"与"民主",自有其道理;但"民主"固然美好,却无法具体操作,无法真正兑现,不免流于水中月、镜中花;反之,"民本"虽层次不高,不彻底、不完美,却有可能操作,有可能落到实处,而且也可能与时俱进.以此而论,"民本"反胜"民主".  相似文献   

5.
在慈湖先生看来,"本心"内有生命之流,外能有感有应.它具有不测之妙用,可以范围天地、发育万物和知是知非.范围天地是指"本心"广大无边,发育万物是指"本心"具有创新能力,知是知非是指"本心"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本心"无处不在,显现在人的言行中、自然景物上和儒学经典里.慈湖先生对"本心"的描述是他有所觉悟后的真切感知,是对人潜能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里,语素"法"通常只作为构词成分出现,由"法"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的名词数量很大,其中的"法"作为名词后缀的地位是确定的.值得注意的是,"法"还可以作为动词后缀出现,由它参与构成的动词也不在少数.这类"X+法"式动词在形式上与"X+法"式名词毫无二致,但在句子中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可以根据"X+法"式词在句中体现的语法特点,很容易地把"X+法"式动词与"X+法"式名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吴蔡体"探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学习与探索》2007,(2):192-194
作为一个词学概念,"吴蔡体"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然自金人元好问提出以来,这一指称多为词评家所认可,且沿用至今。通过对这一概念历史渊源的探辨,可以发现,"吴蔡体"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从广义角度可理解为以吴激、蔡松年为代表的金初词人的主导性的创作范式与风格;从狭义的层面理解,"吴蔡体"则是"吴体"与"蔡体"的合称,是两种写作范式的相提并论。在具体的特征上,则可以析化为抒情真挚、组织工致、思致含蓄、造语清雅、物象清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到此在把自己解释为操心的时候,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女神Cura(操心)和朱庇特(精灵)、土地神台鲁斯(身躯)在争论homo(人)归谁所有的时候,农神(时间)做出了裁判,"农神的评判看来十分公正:你,朱庇特,既然你提供了精灵,你该在它死时得到它的精灵;既然你,土地,给了它身躯,你就理该得到它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10.
刘同昌 《社会》2004,(12):20-24
研究背景及方法 1.研究背景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它通常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空巢"是一个寓意深长、形象生动的用词,它十分贴切地表达了现代社会家庭周期中代际关系的演变特征。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  相似文献   

11.
高月丽 《唐都学刊》2006,22(6):154-156
述宾式复合词能够拆开扩展使用,也能够直接带宾语,这是近年来文学作品及新闻媒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超常语言表现形式。这种突破汉语旧有模式的变异用法,无论在表达内容情感,还是表现语气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般语言形式所没有的语用价值。这些新奇、超常甚至怪异的搭配方式及其使用,往往却能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充满感人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2,28(2):89-92
真正直接制约语言运用的语境是言语交际主体头脑中所认知的语境。理解时对语境认知角度把握稍有不同,推理出的言语含义就会有很大差别。语境因人的存在而构成,我们自始至终应关注人们对于语境的能动适应,自始至终不能脱离语用交际参加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范勇 《阅江学刊》2009,(4):138-142
“平行文本”指不同语言中话题、体裁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本土文本。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内,系统探讨“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特别是汉英应用翻译中的作用,并列举例证分别阐述在翻译过程、译文评价和翻译教学/培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平行文本”,发挥“平行文本”的参照指导作用,可以使译文实现设定的功能,使译文评价客观而有说服力并且使应用翻译教学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口的养老负担问题、代际关系问题以及价值实现问题是影响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从经济学视角看,就是生之者寡和食之者众的关系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有一个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代际冲突和老年价值实现问题;从人口学视角看,计划生育弱势老人的比例在上升,今后中国会出现大量的“计划生育老人”,提出“计生老人”概念的意义在于,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凸显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中国作为一个先老后富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长期的、多样的。本文提出了成功老龄化的战略构想,包括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和幸福老龄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逐渐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道路,概括说:就是以家庭养老、单位(集体)养老和自我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助老、福利助老、慈善助老为补充的中国道路。最后,本文作者对本专题几位学者的观点在“中国问题和中国选择”的框架内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iscusse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 football (soccer).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Deci & Ryan, 1980) has shown to be pragmatically successful in sport and suggests that being regulated by autonomous forms of motivation leads to better psychological outcomes. Cultural psychologists would be tempted to dismiss SDT because it is predicated on an a‐cultural approach to mind. It is possible to nurture a stronger and more effective team culture by reframing SDT in a cultural direction. As such, this paper outlines a cultural approach that reconceptualizes SDT in a way that retains the latter's pragmatic value while not approaching mind in a self‐contained individualist manner.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raws on depth interview data from an availability sample of 80 people with epilepsy to examine the moral experience of disability (cf. E. Goffman, 1959, "The Moral Career of the Mental Patient," Psychiatry, 22 , 123–135). This concept directs attention to how those who live in the social world of epilepsy, and of disability more generally, define themselves and other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 Most discussions of the moral aspects of disability turn on the concept of stigma, and epilepsy certainly is a prime area for such study. This paper, however, focuse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disability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in routine, everyday relationships and how, in turn, this affects the way people see, think about, and feel about themselv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family, parental,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The paper raises the question, If disability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has such costs, how can we best construct it for all concerned?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争论中,北京市民以及普通民众的反应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以1957年北京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收到的相关人民来信为样本,通过对来信中关于北京城墙的三种主张的分析,揭示了这场争论中普通民众对北京城墙不同的价值认知和深层次看法,从中可以窥见特殊历史条件下全体民众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拥堵问题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可知,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个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造成的。交通拥挤收费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了交通拥挤收费的理论基础、有效性、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交通拥挤收费在北京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交通拥挤收费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 2008 the authors held "Involving Interface," a lively interdisciplinary event focusing on issues of biol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rfacing (see Acknowledgments). Inspired by discussions at this event, in this article, we further discuss the value of input from neuroscience for developing robots and machine interfaces, and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the humanities, and the arts for identifying persistent links between human interfacing and broader ethical concerns. The importance of ongoing interdisciplinary debate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ances is also highlighted. Throughout,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extended mind hypothesis for notions of moral accountability and robo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