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旅游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颖若 《江汉论坛》2003,(10):35-37
现代高科技通过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三要素对旅游活动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科技旅游作为一种理念,强调增长知识,增强科学精神;作为一种产品类型,突出求知目的和吸引物的知识性、教育性。自然科考游和生态游、产业旅游、科学研究场所游、科技馆博物馆旅游、科技主题园游、科技会展游、科技夏令营等都是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旅游产品形式。  相似文献   

2.
微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2008年,中国在旅游工作会议上将现代旅游业转型作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之更具有休闲化、体验性、多元化、特色化。微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出游时间、方式、目的地、活动内容等方面更加灵活自由。它与短途旅游、背包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时间短,距离近,小众市场,体验性强,无景式,消费少,随意性大等特色,这正迎合了中国旅游产品转型的市场需求。微旅游的发展应在政府部门引导和旅游企业参与之下,遵循自身特色和传统旅游开发的基本性原则,抓住特色旅游市场需求,创造新型的微旅游产品,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挖掘潜在微旅游市场,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大营销力度,在现有的旅游政策基础上完善微旅游保障机制。唯其如此,微旅游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促进中国旅游业的有效转型。  相似文献   

3.
从旅游群体的变化看未来旅游市场的转型,个性化旅游在我省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对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旅游与旅游文学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士人漫游的中国旅游文学,伴随着士人漫游的历史脚步,经历了山水诗到山水散文再到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这是旅游带给文学的深刻历史影响。反过来,旅游文学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文化渲染和宣传包装,造就、提升了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对旅游活动产生了积极引导作用。这是文学带给旅游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深度旅游产品及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旅游消费群体的诞生催生了追求身心舒畅愉悦体验的深度旅游方式,深度旅游市场的日益火爆催化了深度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深度旅游产品是满足后现代人寻求轻松感、舒心感与渴望自我完善消费心理需求的个性化鲜明的旅游消费品,是具有系统性、多类型、多样式的后大众旅游产品。如果从结构形式看,可划分双元核心层、利益元素层和形象元素层等部分。本文以后现代旅游者的视角,通过与大众旅游产品的比较,在全面地分析探讨了正在旅游市场上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深度旅游产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深度旅游产品的模型,并指出适时开发深度旅游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福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注重要素协调发展,优化旅游业结构扩大旅游需求,满足旅游产业结构整体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增加旅游产品科技含量;推进区域合作,构建旅游区域合作平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企业经营机制创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难点在于:旅游立法统一认识难;旅游法制建设整合利益难;旅游法制层级低、效力差、贯彻难;旅游执法主体缺失执行难。加快旅游法制建设必须加强立法的紧迫感;树立正确的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整合旅游法源基础;增强旅游法制意识;坚持执法原则,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旅游人才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旅游高等教育需要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在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旅游人才就业出口可指向少数民族聚居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就业,通过建立“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旅游人才开发基金”等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从根本上促进弱势地区旅游人才的资本投资,同时拓宽声校旅游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9.
大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以及大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要再上新台阶,还应树立大旅游产业观念,建立旅游集团,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扩大客源市场,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症结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芳 《社会科学家》2004,(4):114-116
河南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但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低下,旅游产品相对滞后,没有适时推出有特色的新产品进入市场,旅游业收入增长缓慢,没有发挥出旅游业收益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优势。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河南省政府宜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注重高品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推出名牌产品,深化旅游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加强产品创新及宣传推介工作的力度,真正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大省。  相似文献   

11.
广东和江苏既是经济强省,也是旅游经济强省,在旅游收入的绝对值、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相关资源高度集聚和高度匹配基础之上的。四川和云南虽然都是旅游资源大省,但非旅游经济强省,其旅游收入占各自GDP的比重只具有较小的相对优势;四川和云南要做强旅游产业,还需整合、优化旅游核心资源,并大力提高旅游相关资源的集聚和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内旅游人口环境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人口环境是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的重要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 ,加强对国内旅游人口环境特征的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 ,对国内旅游人口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从中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庆市旅游局树立"大宣传、大促销、大市场、大互动"理念,立足大庆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打造旅游产品集聚区,打通发展共赢通道,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从大庆市旅游区域合作的现状与优势,深入探讨大庆市旅游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庆市旅游区域合作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旅游审美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意图用美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对旅游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综合解释,为建立认识论的旅游美学做一些基础工作。旅游是个特殊的笼盖在强烈审美需要中的审美过程,旅游中的审美目的明确、行为自觉,甚至它本身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艺术。研究旅游审美经验在美学中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但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景点的规划不科学、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自身的旅游营销能力不强、品牌的知名度不够和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和实现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进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旅游联盟、做好旅游的营销管理、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经营人才、科学规划村寨、开发"农家乐"旅游、促使旅游产业与茶叶产业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是旅游大省,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教育资源,如何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山东旅游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从建立立体化、多元化教育体系,加强旅游教育系统内部合作,调整内部结构等方面提出山东旅游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商务活动的新模式。现代旅游的流动频度和广度都较传统旅游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它要求旅游目的地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为各行业部门及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的现状;然后介绍了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及系统基本结构模块,并进一步阐述了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功能(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等);最后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应用作了探讨,诸如旅游设施选址、景观模拟、旅游线路选择、辅助旅游决策等。  相似文献   

18.
旅游体验不单单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的参与和体会过程.旅游体验文化不同于旅游主体文化,它是旅游参与者以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实践与意识过程及其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与结果,其内在结构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旅游体验的心理、行为与产品.在整个旅游文化中,旅游体验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链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中国旅游业进入新的转型时期,旅游需求和供给在总体平衡的态势下出现新的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变化使得旅游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更加重要,因此,旅游产业链的研究对于中国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产业链的监控和预测、板块旅游、民航改革、旅游企业集团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链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守祥  李朝阳 《兰州学刊》2005,(6):230-232,179
本文从甘肃的革命历史、现存革命遗迹及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地等方面对甘肃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评价,并分析了甘肃红色旅游发展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肃的区位条件、自然和人文特点,多角度探讨了甘肃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