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军是我国著名老作家。三十年代初登上文坛。1933年,曾与萧红在给尔滨出了第一个合集《跋涉》,1934年携未完成的《八月的乡村》的手稿,逃亡青岛,后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关怀、支持下,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出版了他的《八月的乡村》及萧红的《生死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强烈的反响。《八月的乡村》成为萧军早期创作的里程碑。 解放以来,我国评论界,文学史界未遑对萧军创作进行研究,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原  相似文献   

2.
一、《围城》的哲理小说定位《围城》研究五十年,许多问题仍争执不清,我认为关键在于《围城》小说品格的准确定位。普遍的看法是,《围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结构特点,或是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的采用与精神实质的反仿。最早执论者是林海,在《<围城>与“TomJones”》中,他指出:“这两部作品都是所谓恶汉体的小说……”并分析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夏志清也指出:“《围城》称得上是‘浪荡汉’(picaresquehe)的喜剧旅程录。”EdwardM.Gunn承袭这一基本说法,并将方鸿渐与传统浪荡汉形象予以比较。我认为《围城》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哲理…  相似文献   

3.
田沁鑫对于萧红小说《生死场》的话剧改编,在把握原著精神内涵的同时注入了个人对时代的思考,突出了民族的苦难意识,着重展现出农民在危难之际面对生与死的困境时努力突围的过程,并集中刻画了在东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农民们挣扎着人性的挣扎。话剧《生死场》与小说在不同时空相遇,不仅有精神上契合的复刻,也有通过承载着导演哲思的“戏剧场”的表现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的深化和挖掘,让《生死场》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以不同的媒介传播拥有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不是从现象上罗列排比出《红楼梦》与《呼啸山庄》在叙述爱情故事时的几点异同,而是在充分注意到两部小说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而必然产生的巨大差异的前提下,主要借助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来诠释另一部作品,以期在另一部作品的参照下,使作品的某些潜在方面得到充分展示.希望这一尝试对两部伟大的小说有更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正>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而《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顶峰。这两部巨著之间颇有渊源。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萧红作品中,我们发现萧红的 《生死场》与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屠场》这两部作品无论就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许多异同之处,把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对认识萧红作品及其社会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论冰心的《超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五四”高潮中,冰心以“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和《去国》等小说,获得了新文学界的好评。参加文学研究会不久,冰心发表了《超人》这篇更具重大影响的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冰心早期的代表作。茅盾在1935年曾回顾该文发表时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超人》发表于1921年,立刻引起了热烈的注意,而且引起了摹仿(刘纲的《冷冰冰的心》,见《小说月报》十三卷三号),并不是偶然的事。”但  相似文献   

9.
鲁迅创作《铸剑》这篇小说的时间,据拙作《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版) 一书所说是:“《故事新编》中《铸剑》和《奔月》两篇,一写于十月,一写于十二月,都是在集美楼上写的。其中《铸剑》一篇原名《眉间尺》,首先登在厦门大学学生所创办的《波艇》月刊上。”其后,收到某师范学院同志来函洵问: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鲁迅日记》记云:“作《眉间赤》讫”。究竟这篇小说是一九二六年十月作于厦门大学,还是一九二七年四月作于中山大学?其后,又看到《鲁迅与<波艇>》一文说:《铸剑》作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有好几篇文章众口一词认定: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写于1911年,发表于1913年的文言小说《怀旧》(收于《集外集拾遗》)。为什么真正应当属于“第一篇”,而又早于《怀旧》八年创作的《斯巴达之魂》(收入《集外集》)却被人们忽视了呢?这可能首先是因为鲁迅在1934年5月6日在致杨霁云的  相似文献   

11.
肖红以《生死场》蜚声于中国文坛,并以《生死场》奠定了她明丽,清新中蕴含着粗犷的风格,使她的创作,别具一格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园地里。对肖红《生死场》的成就,文艺界评论基本是一致的,但对《马伯乐》等小说的评论,说法并不一致。在有些文学史的课本里,认为肖红“继《生死场》之后写出的《马伯乐》和《呼兰河传》等似乎是在走下坡路了”。或者是说她在困居香港时期的作品,没有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气息,看不到“火热的希望”,“充满了怀旧的情绪,失去了她早期创作的光彩。”众说纷云。我们认为,肖红困居香港期间完稿的《马伯乐》等作品,有着她内心的苦闷之情,但并没有离开那个时代,仍可听到时代的声音,使我们仍然看到她关注着祖国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正确解读伍尔夫透过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解构父权制,并指出人类内心希望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3.
由东北三省文学研究所和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学院、锦州师范学院等单位派人参加的《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协作会议十月在沈召开。该文学史的编写,是在近几年来学术、教学工作者对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占领时期)文学状况的研究、对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基础上开始的。与会者指出,《东北现代文学史》应是一部新民主主义,亦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运动发展史,它的成就和经验,应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的光辉一页。萧军、萧红、舒群、端术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金剑啸、穆木天、李辉英、塞克、高兰、金人、马加等在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两件珍品。这两部小说在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中出现最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然而,这两部小说到底成书于什么年代,对确定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产生、成熟的时间,对研究通俗小说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及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个难解之谜的主要原因,是小说在文坛上不受重视,不能登大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生死场》的启蒙主义解读中,对小说中体现的群体生命形态全盘否定的倾向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这是非历史性的,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小说的曲解。运用文本细读法和阐释学理论,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层面出发阐释《生死场》,可以呈现其中的群体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及其所蕴涵的意义,进而肯定农民作为自然之子所表现出的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以及对自然的珍爱和敬畏,同时对人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的沦落现象进行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6.
《子夜》与《金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九三三年,当《子夜》初问世的时候,瞿秋白同志一面给予很高评价,一面又指出,这部小说“带着很明显的左拉的影响(左拉的《Iargent》——《金钱》)。”这个“影响”指什么呢?瞿秋白同志没有点明,作者茅盾也感到茫然不解其所指。那么《子夜》到底受没受左拉《金钱》的影响?这要首先看一看茅盾与左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洪秀全演义》是晚清革命派小说的代表作、整个晚清小说的一流之作。本文指出该小说系黄世仲创作最早的一部小说;其最早的单行本是出现于1908年的香港中国日报本;作者并未写完,而只写了54回。《洪秀全演义》是一部正面歌颂太平天国革命的长篇小说;虽然所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却具有艺术描写上高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此后历代相继仿效,称为"艺文志"或"经籍志"。而《汉志》中关于小说的定义也以其经典性和权威性长期影响着后人的小说观,后世很多人的观点是对《汉志》小说观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作为文学的一种方法,意识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采用,虽然主要流行于西方各国,但在我们中国也依稀可见其踪影,它绝不是今天才“流”进来的。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指出“我国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渊源”,不应当“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等量齐观、混为一谈”,这些看法颇有见地。但他又说我国意识流小说的诞生,“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作品并无瓜葛,因为它们当时还没有产生”,这却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0.
唐临撰《冥报记》、戴孚撰《广异记》是两部唐代早期的小说集.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方诗铭先生辑校的《冥报记》(附郎余令《冥报拾遗》)和《广异记》合刊本,这对于了解唐代小说的发展演变和研究该时期历史文化的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研读此合刊本时;觉得有些地方的标点似未完全体现出原作的本意,今将所疑编次于后,望作者、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