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审美状态。中国传统美学以艺术和美为研究对象,其经验性和非体系性的特点体现了古人心灵自由跃动和精神逍遥无拘的特点,这正是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最根本特点。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充满人生智慧的美学思考,饱含丰富的休闲智慧,这对于以审美经济为基础,过分注重消费化、娱乐化的当代休闲文化应当有所启示。休闲的内在化,建立起真正适合本民族的当代休闲文化,传统美学应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形成受到西方思想多方面的影响,又和传统文化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张出世、重视审美的道家思想是滋养纯艺术思潮的主要木土资源, 对其基本文学观、主体论和创作论等都形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现代的纯艺术思潮不是道家 思想的直线延伸。它在对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的追求方面,和西方有确定的共同性,同时又 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出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在新时代求变转型的追求和困惑。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汲取了老庄道家思想的有利资源,或者从反面批判了都会生活的异化与人性的扭曲;或者从正面建构了一种优雅从容、闲静自适的日常生活图式;或者从乡野田间寻找到了原始雄强的人性理想模型。老庄道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反异化精神的传统思想资源,它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贾振勇 《河北学刊》2008,28(1):99-103
审美观念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强势阐释支点。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审美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中枢,包孕着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性、欲望、潜意识、道德判断等人类诸种精神因素。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是审美体验在特殊艺术时空的特殊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6.
古典建筑砖石雕刻艺术是一种有目的的装饰和有意味的审美形式.一方面,砖石雕刻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另一方面,在其创作过程中,始终保留着对传统精神的理解与诠释,因而,审美与文化是砖石雕刻艺术存在的基础,也是影响装饰艺术思维观念与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背景、人文观念、宗教艺术以及民俗风情都对中国古典建筑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潘显一“逍遥”,是庄子提出的“至美”的、完全“无待”于内心和外物的审美心理境界。道教也将“逍遥”状态作为得道后乐趣无限的神仙境界来追求。然而,道教是怎样将哲学和美学上归趋完全不同的道家之“逍遥”转化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提出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命题 ,是道家所认定的美的特性和标准。老庄的“朴素”是对先于一切而存在的自然本性的揭示 ,是天地大美的本体存在。朴素是体道的终极指向 ,朴素自然是人的本性 ,世俗的利欲污染则使人丧失了本性。美是一种超越形而下层面的存在 ,它的作用不是物的实用作用 ,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之用 ,于是无用又成了有用之用。老庄在认真地思考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风俗以至艺术现象 ,清醒地看到了各种与“朴素”相背离的现象 ,连文艺也堕落为损性害命的东西。从而认定美的本质在于朴素 ,朴素是贯于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两座对立的高峰,儒家思想蕴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学说构成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它们共同建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滋养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头。儒家重实践,重人事,重论理,重教育,注重美和善的统一,把审美情趣和社会功能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主张“诗言志”、“文以载道”。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摆脱外物的奴役,追求个人精神上的绝对,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审美情趣则力图摆脱功利性,对审美与艺术特征有着比儒家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本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推进中国的新文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庄子"游"的人生开启独特视域加以阐释,认为庄子的纯艺术人生建立在坚实的心性论基础上,具有道家意义上的道德,是超道德的,是物物各安其性的大仁大德,通过人格修养工夫后形成大美、至乐、天乐、大情的超拔、永恒的审美.通过康德的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批判性地考察庄子的艺术精神,说明"游"是审美的,"游"的境界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说明虚静之心能产生美的观照,最终将虚静之心作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