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孔子提出的以政治教化为中心的儒家诗论,汉代由《毛诗序》作全面总结而臻于系统化。至魏晋,儒家注重功利而强调克制情感的理性主义诗论,受到“缘情而绮靡”诗论的强烈冲击而一度衰落。唐代白居易重新举起儒家重教化诗论的旗帜,提出“为时”“为事”而作的主张,把儒家诗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宋代朱熹的“志本乐末”论则极端片面地强调诗歌明道言志作用而完全忽视诗歌的审美作用,把儒家诗论引入僵化的歧途。从此儒家诗论无新的建树而趋向冷落。至清代王夫之才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阐发儒家诗论,显示了儒家诗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正> 宋元至明清时期新儒家的法律思想,曾引起新的变化,主要是宋朝形成了新的儒家学术思想——“理学”。宋明理学曾统治很长的时间成为这一时期的正统思想。这一阶段的法律思想,也深受“理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理学”作一概括的了解。研究“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法律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越来越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如何对待自然,如何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重新审视了儒家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思想,从“天人合一”、“生生不已”、“万物一体”三个层面解说了儒家生态观的特色,以期为寻求一种新的、更合理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提供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在汉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宜于世”的新主张,从“性待教而为善”、“人成之以礼乐”、“乐为应人制之”等方面重申儒家礼乐教化的相关见解,显示出汉代新儒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在中国20世纪的传播虽历经坎坷和曲折,却逐步实现了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层面向知识分子倡导“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家道德层面的现代化转换.十七大以来提出的“文化命题”为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创造性地改变和转换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予以传播和发扬,使儒家精神代代相承服务当代道德文明建设是其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孔子传承上古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把公德加以私德化,把政治加以道德化,这是孔孟儒家的“道德政治学”的重要特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当代港台新儒家试图用中国文化来改进或完善科学民主制度,其方案是“道德暂退”或“良知坎陷”。出于类似的动机,当代大陆新儒家冯友兰更早给出的方案是“别共殊”。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可称之为“公德私德互补论”。此方案的关键之处在于借助现代契约伦理学,从理论上切断从私德向公德的直接扩展,且使二者能够同时并存、相辅相成。此方案可以避免前两个方案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为旧邦新命或守故开新展现一个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试评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以“仁爱”思想为基础 ,以“爱物”为原则 ,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 ,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原则。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对于建构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为适应现代化要求而提出一项文化战略。这项文化战略的实施首先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儒家道德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它所建构的注重人伦秩序的伦理精神和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理念,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同时,这一文化战略又为儒家道德哲学向现代化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治政原则:以仁为本以礼治国李传书在《儒道佛寓言鉴赏辞典·儒家篇》中认为:以仁为本,以礼治国是儒家的治政原则。儒家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仁者爱人”、“爱众”。在这个总纲领导指导下,儒家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与作用,认为君轻民...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围绕言意关系进行了大量讨论。通过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有关儒、道两家言意观的记载,可知其中既有共通又有不同。一方面,先秦儒家与道家在“言”与“意”的表达问题上持相同观点,即“言表意但不尽意”;在“言”“意”两者之间,儒家与道家都表现出重“意”轻“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出于对“意”的重视,儒、道两家从不同角度对“言”如何尽“意”进行了探索,儒家的探索主要以“建构”的方法进行,而道家与之相反,选择了以“解构”的方式来追求“言尽意”。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中所云的治道就是管理国家的学说。先秦诸子的治道往往涉及道德观,儒家“限我”、墨家“毁我”、道家“无我”、法家“鄙我”都从此出发,归纳出治理天下的要诀。值此改革开放之际,如何对待“我”已有新的思考,先秦诸子的有关论述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相似文献   

15.
儒家认为,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儒家所讲的“和”体现了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体现了一种道德修养的准则;“和”反映了儒家对时空平衡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可以中庸的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新儒家”是沿用了目前大陆学界通行的说法,意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即开始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新一代新儒家学者。他们在继承前辈新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使当代儒学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多元化倾向、方法论的自觉、批判性与现实性、“道问学”的转向与“生活世界”的开掘。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艺精神不仅与政治伦理、社会规范和人格修养密切相关,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儒家“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因此,现代社会需要借鉴儒家的文艺伦理思想和实践手段来建立新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贾谊在道与德之下构建了“六理”、“六美”两个新的概念,道与德通过“六理”、“六美”不仅创生了天地万物,也创生了儒家的基本理念:仁、义、礼、智、信、乐,从而为儒家的礼治思想提供了形而上的本源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圣外王”是“德性”文化的体现,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儒家“内圣外王”是从“天人合一”内化为“天人舍德”始,中经人的心性修养外化出王者天下,即“内圣外王”的自满自足,最后再返归到天人合一的理想。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核心命题“内圣外王”的真谛,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陆贾是汉高祖的“政治设计师”,他奉高祖之命而作的《新语》对汉初政治方针由攻转守、由武到文的转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陆贾的政治设计是从反思秦暴而亡、反对君主多为扰民、主张实行儒家仁政和道家无为之道开始的。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立论,从儒家仁政理想出发,梳理了“圣人之道”的历史流变,提出了“尚贤去佞”“进忠退谗”的政治要求和“俯仰进退,与道为依”的修身要求,将儒家的“道德”天命化为“灾诫”说,成为孔子《春秋》以天统君的“灾异”说到董仲舒“天谴说”之间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