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美学怎样学?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颇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每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却放弃亲身接触过和  相似文献   

2.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我在一篇论及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和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承传关系的文章中,曾经谈到过黑格尔的美论问题。文章写完以后,总觉意犹未尽,深感现再作进一步研讨。对黑格尔美论的不同评价,首先集中在对他的美的定义的分歧看法上,有的同志把黑格尔美的定义概括为:“美是理念”,我以为是不确切的。实际上,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批评了“理念论”的创始人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论点,并提出了他的著名  相似文献   

4.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美论,多存在于诗论、文论、乐论、画论、书论的片言只语之中,而且,直接论美者甚少,即使在这些极少的直接论美言论中,也只是对美的存在特性的描述,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食必常饱,然后求美”②;“妇人之美,在颊则美,在颡则丑”③;“美不常珍,恶不终废”④等等。表面看这似乎给美论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探得带来了困难,其实未然。透过这些对美存在特性的直接描述,我们还是能够间接地窥见各自论美的理论倾向,而在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论“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的文章中,谈美与人化自然和人性复归的关系的较多,直接谈异化与美学的关系的较少;而谈异化与美的关系时,有时又把异化当成了一件绝对的坏事。这就出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如果说异化劳动是一件绝对的坏事,为什么人类在近三千年的异化劳动中,却创造了那么多美的事物,那么丰富的生活美与艺术美呢?或者反过来又可证明:异化劳动有利于美的创造,因而它又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呢?看来,这两个命题是二律背反的。那么,这一矛盾是否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呢?我们认为,如果抛弃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采取历史辩证法的办法,这一矛盾是可以在对立中统一起来的。这个问题看来与“美的规律”问题也有关系,因而值得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否也是“对立的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即在论述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有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来代替事物矛盾的具体对立面的倾向,即把作为事物矛盾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事物矛盾自身分割开来,离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而抽象地谈论同  相似文献   

9.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论,一矛盾向另一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发展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程序。这就提出了中介在矛盾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矛盾之间是怎样实现转化的研究课题。 矛盾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矛盾转化钓过渡环节 辩证法看来一般地说,中介就是事物或范畴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它标志着客观世界不同事物联系的间接性。如经济基础就是作为连接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端的中介,就是两者联系的间接性的标志。因此,就广义而言,即就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说,中介就是事物间接连接的媒介。就狭义而言,即就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说,中介是指对立两极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暂时的均势而形成的特定的过渡阶段或环节。在这个阶段或环节上,对立两极相互融合,矛盾通过这种融合状态实现转化。矛盾转化的中介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说的,如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猿人是森林古猿向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等等。 任何统一物中都包含有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或环节,是一个具有多种差别的复杂关系。在诸多差别关系中,对立两极则是矛盾统一体中最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差别。如肯定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发展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基本素质教育.审美是其他社会功能的基础.德国美学家席勒曾经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能够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所凭借的就是审美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而作为认识论的辩证法,也就是研究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①这就因为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②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同这个原理根本对立,就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排斥矛盾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14.
自有人类社会,美与丑这对孪生兄弟就结伴来到人间。厌丑之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真善美在同假恶丑的相互比较中存在着,在相互斗争中发展着,美与丑就这样地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为鞭挞丑恶,为歌颂美好事物,都需要对丑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各种样态的艺术作品,既是时代赋予作家的崇高使命又是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是衡量作家在人类文化史或文学史上具有何等地位的价值尺度。所谓“美的规律”,以我的理解就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规律,凡是有出息的文学家都“渴望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是人的固有的天性”;[1](P151)即使那些崇尚“审丑”的作家也要在物化的文本中将丑转化为美,否则它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体察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16.
我在90、91年发表了《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天津社会科学》90年第4期)、《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云南社会科学》90年第6期)和《挣脱美与用的困扰》(《文艺研究》91年第4期)三篇拙文,明确提出美用同一观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清一色的反对意见。有的先生批评我说,把美的本质界定为用,界定为广义的功利价值,就是把美和用混淆了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方法性错误:既然美的本质就是用,就是广义的功利价值,人类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和“用”这两个概念呢?又有的同志直接反对我所提出的“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命题,说我在这一命题下面已经把美混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混同于“物的  相似文献   

17.
<正> 美的分类是美学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设想把音乐风格分为刚与柔两类,苏格拉底区分美与真善的异同,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创作痛感向快感、丑转化美,直到近代博克提出美与崇高的对立,哈奇生分别美的本原性与比较性,康德进一步提出“纯粹美”、“依存美”等等,至今还没有一种更科学的美的分类法来统一这些议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黄明慧,胡世俊美学界有一种观念,就是美不可能有一个公认完整的定义。因此,这就引出一种暗示:探讨美的本质应该回避。谁不自量力去探讨,就会被讥为肤浅和愚鲁。苏格拉底早对希底阿斯说过:“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①...  相似文献   

19.
时间和空间、发展和联系、过程和系统,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上一个比一个具体地回答了“世界以什么方式存在”、“世界存在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事物既作为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着,又作为联系的系统而存在着,而矛盾则是贯穿过程和系统的本质。过程论、系统论与矛盾论的统一,就是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就是客观世界“有序化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美)E·拉兹洛、H·马吉奴《当代科学综合观念的出现》,第5页)。一发展、联系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美丑现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西方重实相之美,拘于形式;中国重精神之美,超于物态.二、西方认为“丑”的审美价值是对美的依附、陪衬,中国认为“丑”中含有美的因素。三、在关于美丑关系的问题上,西方崇“纯美”,中国认为美丑没有绝对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