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人定位在怎样生产上,如今的生产已是知识生产,因而必须把人定位在生产中怎样运用知识上。通过对知识运用中必定会发生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文章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揭示。借用北宋张载的说法称为“民胞物与”。  相似文献   

2.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于其晚年的5封书信中。恩格斯抨击了"经济决定论"等观点,强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效力需给予当代阐释。唯物史观本身的价值正在于其面对现实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理论思考。唯物史观的研究必须扩展理论探讨空间和凸显其问题意识,必须积极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而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域层面秉承其理论主旨、洞悉其理论逻辑,彰显其理论特质。帕森斯、萨特和吉登斯等现代西方社会理论家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解读给予当下学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6.
“五种精神”是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精神的总概括。它的提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观,而且为现代德育指明了方向。当前,德育工作应该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突出对学生进行以“五种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江泽民同志的社会科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的社会科学思想包括 :关于社会科学重要地位的思想 ;关于尊重社会科学的思想 ;关于社会科学辩证发展的思想 ;关于社会科学创新的思想 ;关于社会科学应用的思想 ;关于社会科学探讨要求真务实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社会科学思想体系。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向钱看”和“个人本位主义”是否应当提倡和宣扬;是否能把它作为我们的主导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能否推出“一切向钱看”和“个人本位主义”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必然要求的逻辑结论,本文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深刻论述,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三个代表”的客观依据、信念依托和价值归宿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通常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解读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或解释框架。然而,这种解读必然要面临"经典表述"的"应用"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外部演绎模式。重新审视"经典表述"与唯物史观整体的关系,呈现新的理解:首先,"经典表述"本身内含实证化要求,必须借助经验实证方法及具体分析通达为历史研究实践本身;再者,"经典表述"更多的指向未来,唯物史观"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许多领域有待开辟,"经典表述"在未来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中起到"导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社会意识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赋予了唯物史观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的新地质时代,新地质时代的地球研究需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并应用地球"活物质"方法、"盖娅假说"生命方法、生态系统整体性方法等新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形成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维尔纳茨基提出的地球"活物质"方法将地球生命有机体作为统一整体来研究地球上的物质、物质关系和运动,并据此创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圈"学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盖娅假说"提出生物圈作为自适应的调节系统能够自动维持地球平衡状态,这种新的地学方法揭示了地球的自组织潜能和地球环境的非线性系统特性,也表明了人类活动应该遵循的生态伦理原则。生态系统整体性方法依照地学思维方式的生态整体性思维来看待和研究地球科学及"人类世"时代的地球问题,全面而辩证地把握研究对象,注重网络因果关系分析及生态学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的结合。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表现了对人与地球的双重关切,将推动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拓展人类文明的新视野,使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迈向新的境域、攀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对唯物史观文化功能价值理论的创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对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升  相似文献   

14.
为尽快推动工人运动走出低谷,走出“理论疲软”的困境,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等同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并在批判第二国际“正统唯物史观”的同时作出一种新的解释路向,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内存一定合理因素的观点,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因素与不足之处,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再认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探讨它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方法及功能,并对唯物史现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赋予唯物史观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其三个核心命题即“三个代表”,分别运用和阐发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文化理论和人民历史主体理论,并以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理论课堂和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针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探索了“四史”深度融入思政教学体系的原则、意义和路径,对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合肥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克服“左”的错误思想是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必须深刻认识“左”的错误思想的危害 ,冲破“左”的思想束缚 ,长期坚持反“左”。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由“五四”精英最早启动的,其中李大钊是先驱者,陈独秀影响力最大,李达是集大成者。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革命的实践,“五四”精英在传播唯物观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用唯物史观分析和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五四”精英传播和发展唯物史观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包括必须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传播与发展统一起来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来传播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