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上入洛对陆机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一个艰难的人生角色的转换.陆机从此由昔日的优越尊贵到今日的遭人奚落嘲讽,情感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体味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也让他感受到入洛以后羁旅生活的无奈.与北人的数次抗衡较量,虽然每次都以陆机强烈的反戈一击而告终.但冲突的结果亦埋下了日后陆机悲剧结局的种子.正是北上入洛,才使陆机的创作始终拥有一种羁旅的情结,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2.
张喜贵 《学术交流》2008,(3):151-154
庾信与王褒同样由南入北,二人的诗歌中都由现实的羁旅处境引发出了人生的"失路之感",但史书对庾信与王褒的评价却并不相同,庾信可以说是成了"羁旅"的代名词,而王褒则被认为是"忘其羁旅".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在于王褒在江陵失陷及入北之初的言行让人们对其人品产生怀疑,而庾信则在作品中一再强化羁旅的主题,因为其羁旅的体验的不同,其作品的深度及文学的成就也就有了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3.
木斋  尚雪红 《求是学刊》2012,39(3):104-109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其中对十九首的拟作,也应该是陆机在北方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的作品,而非陆机赴洛之前所作.  相似文献   

4.
庾信一生多次担任外交使者并出使他国,使者身份既给他带来了荣耀与自豪,也使他蒙受了无尽的屈辱与羁旅他乡的无奈。庾信前期作品中与使者相关的诗作开拓了宫体之外的创作题材,使庾信的创作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同时作为使者,庾信在南北交通过程中还体验到了旅途的艰辛,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空间意识。后期进入北朝,庾信更是不断地以“使者”来言志抒情,一方面表达使者被强留之后的受辱之感,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抗争意味。另一方面通过使者典故“援古以证今”,表达出使的悲壮与失节的悲凉,从而使庾信后期作品具有了悲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陆机是我国魏晋之间的重要作家之一,既是骈文的开拓者,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所著《文赋》开文学创作论之先河。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祖父陆逊,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东吴大司马。陆抗死后,陆机袭“领父兵,为牙门将。”三国时,陆家为东吴豪门世族,“文武奕叶,将相连华。”由于家教严格,陆本人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理不动。”公元280年陆机20岁时,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余万,一举灭东吴。东吴灭亡后,他与弟陆云(公元262—303年)回到故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21,(1):146-157
徐陵、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两位重要的文学家,早年因为写作轻艳、清丽的宫体诗文而名声大噪,号称"徐庾体"。实际上,徐陵、庾信是两位有着鲜明独特个性,也有着鲜明独特文风的文学家,个性、气质在他们的创作中有清晰的投影。徐陵刚毅、果断、自信、无畏、讲法度、有气度、理性,重"理",有政治家的气质,所以他的作品注重理辩,注重实用,强调"文质互宣",擅长书牍文和诏策军书等实用文书的写作;庾信恭顺、抑郁、萧散、矛盾、敏感、多情、易受伤、感性,重"情",是个典型的文人,因而他的创作注重情感的抒发,崇尚"含吐性灵",擅长诗赋等抒情类文体的写作。虽然个性、气质对作品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他们中后期的创作中,但这种影响在他们早期创作的"宫体"/"徐庾体"作品中已经显露端倪。  相似文献   

7.
领袖人物的心理史是政治心理学中研究政治人物行为的一个方面.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这两位领袖看似是毫不相同的两类人,而且他们无论是在性格和执政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很多学者却发现叶利钦改革的思路和对国家治理的方式与戈尔巴乔夫很相似.两个人之所以相似就是因为两位政治领袖有着近乎相似的心理史,他们出生在同一年,其成长的家庭背景、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周围发生的事件都惊人地相似.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强烈冲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不少相似的经历。由于观念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就近代中日两国的共同经历而言,日本明治初年生活方式变革的断发、易服、改历三大代表性事件,在中国却迟来40年。从这一时空差距中可以管窥近代中日关系的逆转。  相似文献   

9.
文人创作与明代话本的文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承洲 《求是学刊》2001,28(5):80-86
明中叶以后 ,随着文人走入话本创作领域 ,明代话本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向。文人作家将科举考试、文人发迹、文人与官吏的冲突、才子佳人的恋情都写进了话本小说中。文人作家将话本体制改造得更加规范与典雅 ,题目均用工整的对偶 ,入话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正话中韵文大量删减 ,这些都渗透了文人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素养。话本的文人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宋元时期 ,话本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三言二拍”时期 ,文人题材与市民题材平分秋色 ,市民已打上文人烙印 ;“三言二拍”之后 ,话本主要反映文人的生活与思想。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生涯在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分别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真实地折射出作家鲜明的心理特征、生活阅历、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肖洛霍夫童年时代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本国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在创作经验方面的继承,这种种因素都对他的女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独特的见解,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创作的准备和“物、意、文”的关系,创作欲望的产生和艺术想象;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文学体裁与文学风格,文学的表现方法,文学构思中的灵感现象,文学的社会功能以及作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5):97-99
时下,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其实中国梦不是抽象的理论,她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怎样使中国梦和每一个国人的梦想结合起来,使每个人都具有出彩的人生,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梦之队"中的一员,都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呢?由作家倪学礼创作,发表于2009年《十月》第三期上的长篇小说《追赶与呼喊》中主人公王小麦从失败走向胜利的30年生活经历为我们做了诠释。该书以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富于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随后改变成电视剧《小麦进城》后更为轰动。本文旨在透过王小麦从失败走向胜利的30年生活经历来看王梦想实现的艰辛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14.
景志强 《社科纵横》2013,(9):120-123
端木蕻良与玛拉沁夫都是十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尽管两人生活年代不同,生活经历有别,创作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浓厚的草原情结,这源于草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浸染,还与他们共同的生活地科尔沁草原密不可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故乡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国画家李泽存,擅花鸟画,以擅画葡萄而闻名,故有"李葡萄"之称誉。他的作品重传统、写生活、融西法、表哲理、展新容,赋予葡萄画创作新面貌。然而,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士在他取得成就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我们随着流逝的时光回首他的心理历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河北冀东的丰润,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从燕山深处由东北向西南流淌着一条小河,名曰"还乡河",相传北宋年间宋微宗北掳经过此地见河水南流,感叹何时还乡而得名。就是这一湾清水,哺育了多少还乡人民,在这  相似文献   

16.
《荆棘鸟》与《红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玲 《社科纵横》2006,21(9):175-176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Colleen M cCu llough)(1937-)的传奇家世小说,把《荆棘鸟》与美国经典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两部小说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两部小说具有相似的主题,相似的主人公形象。女主人公经历了相似的爱情悲剧,在她们身上都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7,23(1):113-117
散文是一种“有意思”的艺术形式,散文的“意思”是伴随着创作主体的相似思维——相似发现、相似联想、相似想象诞生的,要探寻散文的“意思”,必须探寻散文创作主体的思维过程。作者进行怎样的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散文作品就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的能力有多强,其散文作品的“意思”就有多强,多新颖。  相似文献   

18.
章汝雯 《浙江学刊》2001,(2):133-136
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福克纳的意识流风格,在思想内容上却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让读者体会到艺术手法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思想意识的进步.通过分析<宠儿>及<喧哗与骚动>,笔者阐述这两本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相似,他们都采用了内心独白,多角度及蒙太奇等,看得出来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前辈的精华;福克纳小说中的黑人顺从老实,安于现状,让人产生同情,而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却有着强烈的自由意识,他们充满了战斗力,能让人看到这一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在论述创作主体的要求时,每每强调世界观(思想)、生活经历、艺术技巧三个因素的作用,对情感这一因素却置若罔闻。这种创作主体条件论总是面临这样的困境,即它不能解释下列事实:一个人如果只有深刻的思想而无丰富的情感,他也许只会成为思想家、理论家而不能成为艺术家;即便他具有深刻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然而倘若他感受力迟钝、情感干瘪,反映在他笔下的生活也许显得苍白和贫瘠;也许他不乏艺术技巧,但因为缺少感  相似文献   

20.
李静 《求是学刊》2005,32(3):106-108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作家,其词的创作因其生活经历的不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临安五年的为官生活是张孝祥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风流倜傥的张孝祥与“三五少年”诗酒唱酬,刻红剪翠,写下了不少词作。这些作品同其前期交游生活密不可分,也深受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是词人整体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张孝祥词的创作特征的必要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