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绘 《家庭科技》2009,(1):27-27
孩子刚出生的前几周非常柔嫩,很多父母怕伤着而不敢抱起孩子. 其实,孩子比你想像的要结实得多,只是需要格外小心的是孩子挺不起来的脑袋.  相似文献   

2.
王璐 《家庭科技》2021,(4):28-30
家庭作业是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其中学生是家庭作业的主体.而“家长作业”却变成了家长的责任和职责,具体表现为被动代替和主动代替.前者指学校和教师过分夸大家长职责,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家长挂钩,家长被迫成为家庭作业的执行者和负责人;后者通常指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作业压力大,担心孩子因未有效完成作业而受到批评,便主动代替其完成作业.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其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发展的全过程.“家长作业”本质上是家长在家庭作业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那么“家长作业”会对学生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  相似文献   

3.
熊芝 《家庭科技》2012,(8):17-18
1“念故事时,他听到一半就走开了,怎么办?” 妈妈的苦恼:是硬把他拉回来,还是把书合上,等他有兴趣时再读? 可以借鉴的做法:不管他,我一个人念完. 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完一个故事,是很多父母的期待,所以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坐不住,听得不认真”.  相似文献   

4.
批评的学问     
张薇 《理论界》2001,(4):36-37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思想上不成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过失是难免的,关键是做教师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评。赞美是鼓励,批评是督促;赞美如阳光,批评是雨露,二者缺一不可。父母从不批评孩子,是溺爱,教师从不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正如人们常说的“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其中所蕴涵的就是批评也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和爱护的道理。正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怀和爱护,所以它已成为老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几乎每个做过…  相似文献   

5.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中国批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势或许就是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 (也有人称文化批评 )。对此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人言言殊。有人在悲叹80年代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的逝去 ,也有人在欢呼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的到来。除去这些情绪化的言论不谈 ,比较具有学理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比如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什么 ?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种转化是文学批评的转机还是文学批评的堕落 ?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社会学批评或所谓“外在批评”?如果是的话 ,它与审美批评的关系又如何 ?它是向庸俗社会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不是哑巴 有一人挑柴进城,不小心挂破了一青年的华丽服装。青年大怒,把挑柴人送进警署,要其赔偿衣服。警长问挑柴人:“你挑柴进城为何不小心?”挑柴人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显出满脸恐惧。警长问了三遍,挑柴人都没有答话。警长问青年说:“这是个哑巴?”青年说:“他是装哑,刚才在街上,他还不断大声(口么)喝卖柴呢。”警长笑着说:“你既然听到他(口么)喝,为何  相似文献   

7.
“多元化”是中国当代批评领域中的常用词。在今天,“多元化”不仅引领着批评的话语时尚,还形成了能激发批评创造力的“话语场”。应该说,多元化观念的流行给中国当代批评的思想及其解析问题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有效促进了中国当代批评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多元化观念的流行中,一些与批评相关的词语概念,如“立场”、“原则”、“观念”,如“阵营”、“研究”、“论辩”,如“问题”、“本质”、“现象”,如“内容”、“形式”、“标准”,如“艺术”、“理念”、“批评”等等,正在多元化的“话语场”中逐渐分化、模糊。它们的原有内涵因“多元化”而被扩充甚至置换,它们的原定外延因“多元化”而被扩张、变形以至无界。而多元化中许多批评用之以陈述、论说、阐释的词语的降解,许多批评曾以之为灵魂、为筋骨、为血肉的概念的消解,多元化中批评的词语能指那更趋向偶然、可能、变化个性与其固有所指间关系的松懈,都常常迫使批评的命题无奈地演绎成伪命题。而批评“失语”的结果,是批评话语的瘫痪。于是,在众多概念遭遇消解的多元化语境中,批评将何以立言?何以立“身”?何以立名?批评在丧失以往直面艺术的从容与自信,正逐渐陷入某种危机之中。这一切在提醒人们,在今天,批评的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被归结为语言的问题、词语概念的问题。那么,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呢?这恐怕需要今天的批评者真正地去关注和更为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8.
开心做作业     
“功课做完了吗?”这几乎是每位做父母的下班回家,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它凝聚着父母们的许多期望,也包含着他们的许多焦虑。做家庭作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孩子讨厌做功课。父母监督过严,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头痛的问题折磨着许多父母。有的话天天说,效果未必好。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都守在厂门口问工人:“你定额完成了吗?”这和一回家就问孩子功课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不问问:“今天你什么课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球赛胜负如何?”“你借到了什么新  相似文献   

9.
学术批评为何不署本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来 《学术界》2001,(2):161-162
杨玉圣先生的评论文章《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 ,指出了署名批评的重要性 ,可谓是句句在理 ,值得那些匿名批评者深思。不过 ,笔者倒想进一步问一句 :一些批评者为何要匿名 ?杨教授提到的原因之一是“保护自己” ,不过他认为这根本“保护”不了 ,“反倒引起不少无谓的人事上的猜忌”。他主张批评者应“敢作敢当” ,“既然有良知、有勇气写批评文章 ,又何必怕得罪人、怕打击报复呢 ?”如果别人说这话 ,可能会引起“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 ,但我相信玉圣却完全有资格这样讲。因为早在十年前 ,他就曾公开撰文批评《移民与近代美国》一书为抄袭之作…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由于在过去那个年代中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学术批评,而只有“批判”,如今有了一些学术批评,却被人们误解为“批判”,而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批判”看作就是“否定”。现在的学术批评本来就不多,可是就是这不多的批评还往往引起官司或者引得作者大发雷霆。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批评?这不仅是一个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批评者所必须要考虑的。对待批评的态度,不只关乎个人的认识和品格,还关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一种高水平的批评,可以显示出批评家的优雅风采和高度智慧,这样的批评很可能会成为名篇巨制,如鲁迅的批评就是如此;一…  相似文献   

11.
<正> 1“我的批评观”,一个令人困惑而尴尬的议题。在全国青年评论家文学评论研讨会上,面对这一中心议题,我有点儿茫然了:一来我的批评还在蹒跚学步,谈批评观未免显得滑稽。二来在世界范围内,二十世纪被公认为是“批评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批评模式和批评流派异彩纷呈,无不雄持批评论坛一隅,以独自的审美方式观照文学殿堂,以新的理论姿态和批评风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丰富发展;但是,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是否形成了一种或几种真正属于我们民族自已的批评观?我们在世界文学批评园地里的位置又在哪里?这的确令人惶惑、忧虑与不安.然而历史却又无情地把千百个“我”和“我们”推出来,推  相似文献   

12.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我常常在各种选择之间犹豫不定,久而久之,就成了“随便”代言人。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一大早,刚起床,奶奶问我:“早餐吃什么?”我:“随便。”奶奶:“吃面条还是喝稀饭?”我:“随便。”奶奶摇摇头:“这孩子的早餐是‘随便’.”傍晚,我锻炼完,大汗淋漓地跑回家,爸爸问:“要不要喝点儿水?”“随便。”“‘随便’是喝还是不喝?”  相似文献   

13.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呢?可近几年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了许多"紧张型"父母,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能挤进重点学校,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英语、奥数、钢琴、书法、舞蹈等,孩子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正是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他们一方面智力投资不惜成本,另一方面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放学迟了挨骂,成绩不好挨打,有一点空闲要练琴,作业不能写得马虎.于是,挨批评就成了这些孩子的家常便饭.殊不知,这些在兴趣班里泡大,在父母的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变成了一只缺少快乐的小羔羊.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呢?  相似文献   

14.
矮小症是否需要治疗?可否治疗?应该何时治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一些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下面列举数例说明: 1.把孩子个子矮小当成是“晚长”。这种仅凭经验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即使是医生,单凭物理诊断也不准确。正确的做法应是到儿童遗传内分泌门诊请专业人员诊断。 2.认为孩子个子不高全因遗传不能治疗。身高固然受到遗传因素的重要制约,但也不排除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认为,二十世纪西方的文艺批评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状貌,以至称二十世纪是“批评的时代”.这种评估明显是过多地着眼于量,即欣喜于批评流派或批评模式的繁多,而忽视了从质的角度反思这个时代的文学或文艺批评.经过“批评的时代”的批评“洗礼”之后,有不少批评家开始对自己面对的对象怀有“莫可奈何”的悲观心境,甚至开始认为理论批评“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而并不仅仅是一些事实上的困难.美学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就是一些企图对那些不可能下定义的东西下定义”.(莫·韦兹:《美学问题》第170页)于是,文艺批评也就变成了应该遭受攻击的对象,说它非  相似文献   

16.
女孩第一次“见红”谓之月经“初潮”,它像忠诚的信使向您告知,孩子的卵巢开始有卵子排出,子宫内膜从此有周期性的变化,其他性器官也逐渐成熟。“初潮”的年龄在13~15岁,如果提早到10岁以前,叫“性早熟”。作为父母此时必须想到:这是“忧”还是“喜”呢? 性早熟可能是疾病作祟的结果。诸如卵巢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畸胎瘤、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膜炎后遗症等。因此,当发现孩子在10 岁以前“见红”,家长应带领孩子去医院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早发现隐患,以求根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怎样正确对待性早熟的女孩?这是现实生活中,家  相似文献   

17.
清晨,在幼儿园门口总会有个别哭哭啼啼、不肯入园的孩子,这是家长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往往都有些原因,比如不愿离开父母、和小朋友们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受到老师的批评等等。由于孩子还未曾学会应付各种问题,因此选择了逃避的方式。这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首先,找出孩子不愿去幼园所的真实原因,方法有  相似文献   

18.
几乎每一对夫妻都有过争吵,所谓“不打不吵不成夫妻”。但是,你可知道夫妻关系紧张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造成孩子神经心理疾患。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发生纠葛,可造成孩子神经系统紊乱。如果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弓 《家庭科技》2005,(9):10-11
洗衣机有很多种,到底是波轮的好还是滚筒的好?不锈钢内桶的好还是塑料内桶的好?机械控制的好还是电脑控制的好?到底买几公斤的好?什么是“模糊洗衣机”,到底是“模糊”的好还是不“模糊”的好?真让人无所适从。其实,只要简单地了解与洗衣机有关的知识,为自己选择一台实用的洗衣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今天,老妈说我整天只顾着玩,不学习,还把十几年前的老账翻出来讲。天,这是暑假!我一气之下写了这篇文章,给老妈讲讲中外父母之别。一、在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会问:“今天学习怎样?考试得了多少分?”外国父母则会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好吗?”二、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会问:“这个同学学习成绩好吗?”而外国父母则问:“他为人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