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西方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西方相应的哲学流派作为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是后者在美学领域中的逻辑延伸和审美衍化。这种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理性倾向,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和总体倾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简要地分析十九世纪后期以来现代西方美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形态演变和基本特征,以便推进对文艺美学中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大的理性主义者。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理性主义成了众矢之的,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应运而生。在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中,新黑格尔主义者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把他们老师的学说神秘化、非理性化。可以说,新黑格尔主义是当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一面镜子。 本文主要通过对新黑格尔主义的著名代表布拉德雷、鲁一士、克洛纳的哲学观点的剖析,揭示整个新黑格尔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化的根本倾向和特征,以便从一个侧面上加深对当代西方哲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陈晓 《南方论刊》2007,(1):59-60
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本原是数,到后来的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奠定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础,到而后的黑格尔,康德就更不用说,把理念,绝对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从而,西方形成了与中国的万物同构说引起的“非理性思维”。这种非理性思维与西方的理性思维最终形成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主客同一”和“主客二分”。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的各个方面。而两者所形成的思维路径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4.
胡克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2,(3):83-88,147,158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情理法的关系相互融合共生,“法不外乎人情”,礼(理)为“人事之仪则”和“情则为理之维”都体现了情理法的互动互生的特征,总体上来说情理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统情理、理涵情法、情融理法的特点.这与西方的情理观明显不同,西方理性主义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了高峰以后,19世纪后半期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信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这种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两种基本的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5.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的急剧变化动摇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标准,摧毁了理论的自信和理性的信仰。在反形而上学的潮流中,黑格尔被当作“死狗”抛弃了,实证科学精神及非理性主义日益占领哲学阵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却仍抱着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坚定地执着于“通向绝对清晰的精神生活的道路”。在胡塞尔看来,实证科学精神及非理性思潮非但不可能恢复和拯救西方深厚的人文(理性)传统,却更加深了伴随着世界大战和物欲而来的人类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了“理性”的沉沦;  相似文献   

7.
张允熠 《文史哲》2005,1(3):18-25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思想的两大主流——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可以分别追溯到两位思想家身上,一位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位是丹麦宗教思想家索伦·克尔凯戈尔(Soren Kierkegaard)。由于这一原因,探讨克尔凯戈尔和黑格尔的关系,在当今西方成了非常热门的课题。在欧洲思想史上,克尔凯戈尔最早站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在这一批判中,克尔凯戈尔否定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断言人的存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并断言人的存在的荒谬性;他否定黑格尔所强调的以必然性为基础的客观理性,高扬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之上的人的自由选择,并提出自己的非理性的自由观和辩证法;他企图把“畏惧”等个人心理状态作为存在的基本范畴,取代黑格尔的客观范畴和概念,并以主观思想家取代理性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所强调的人的存在的绝对性和荒谬性、人的自由选择以及对个人心理状态的表现,实质上也正是本世纪非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承认不承认理性的普遍意义,承认不承认个人行为的理性规范,承认不承认科学的真理性,是现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可以说,克尔凯戈尔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正> 新黑格尔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德国古典黑格尔主义的复兴运动,其影响波及哲学、伦理学、宗教、社会学、文学等方面.在伦理学方面,英国的格林和布拉德雷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在英国具有深厚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快乐主义伦理学,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吸取和发挥黑格尔和康德哲学伦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借助“自我实现”这一古老的课题,对道德想这一伦理学中心议题进行了颇具创造性的研究,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思索的理论启迪.一自从柏拉图建立了西方第一个理性主义伦理学体系之后,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发展便遁着他所探寻的轨迹和方式前行着,迄至黑格尔,理性主义伦理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经验主义伦  相似文献   

10.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陈新夏告别传统理性主义是当代哲学一个鲜明的口号。哲学向传统理性主义的全面挑战始于上世纪而盛于本世纪。在西方,无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思潮,都有相当色彩的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特征。近些年来,挑战传统理性在我国亦有了反响。应肯定,这是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试图消解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和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试图解构传统认识论对确定和终极目标的追求,既反对理性主义原则,又反对非理性主义原则。主张一种约定的、任意的、不断增生和开放创造的认识论。后现代主义认识论虽然反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认识精神,但从其特征来说,它又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可以说是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回顾我国对非理性研究的过程,走的是否定之否定的路.长期以来,我国拒斥西方非理性主义,把西方的非理性主义传统视为反动透 顶的东西,对其实行“隔离”,不予研究,但是近几年却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现象,似乎研究,宣扬非理性主义成了一种国际时髦,有些则绕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到非理性主义哲学中去寻找精神滋补剂.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没能很好地把握非理性研究的前提和方法论,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就不可能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出现种种偏差.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总的说来呈现出三大趋向,其一是主体化趋向,其二是多元化趋向,其三是非理性化趋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后一种趋向。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以后,西方哲学似乎都在致力于探索人类认识的理性原则,唯理论哲学更是这种理性原则探索的急先锋和直接崇拜者。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可以说已建立了人类认识的理性主义大厦。现代认识论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哲学分野,也可划分为科学主义认识论和人本主义认识论。科学主义认识论继承了近代理性主义的传统,着重对认识进行逻辑、语言的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非理性研究在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之后,已开始陷入一种困境之中。曾几何时,我国拒斥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把西方的非理性主义统统视为反动透顶的东西,对其实行“隔离”,不予研究。结果是我们未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非理性这块阵地,闹出了不少笑话。然而,近几年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非理性成了一种时髦的东西,我国学术界在短短的时间里发表了有关论文200余篇,学术研究和社会上都先后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这种狂热多少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了某些混乱,暴  相似文献   

15.
非理性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注重非理性因素的研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则注重非理性特征的研究。然而,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特征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理性的内涵。我们理解非理性,应该从因素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从而就有因素非理性和特征非理性之分。  相似文献   

16.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北方论丛》2002,(1):52-56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非理性的直觉神秘色彩,把非理性看成是与理性毫不相干的认识形式,然而在事实上理性认识和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都生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形式和内容生成理性认识,而那些反映差异性、个性的形式和内容则生成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统一、连续的过程,代表和反映实践主体的三种境界,即从非人到常人到超人(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直觉或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这种直觉或直觉思维是基于对世界本体或生存本体的理解,表现出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探究,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西方虽然理性主义长期占主导地位,但康德之后,也出现了从本体论意义上论证直觉思维的各种思潮,它们注重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某种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19.
个人主义是西方近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政治理念。传统的个人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成了非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这种演变既有个人主义自身内在的文化原因,更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非理性主义在西方世界兴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 ,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 ,即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 ,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