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史传》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著作,其中的《史传》专论史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该篇史学价值的挖掘存在偏颇与不足,尚待继续开展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郑樵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生平著作共达八十四种之多,可惜大都佚失,至今能见到的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六经奥论》、《尔雅注》以及一些零散遗文。作为一位史学大家,郑樵的史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总结这份遗产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是很有裨益的。笔者不揣愚陋,拟就郑樵史学思想特点中最具有特色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霍林东安徽肥东人,193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与史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等以及论文、评论百余篇。陈宗胜1954年10月生于山东省威海市。1990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后证书。现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长、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已出版著作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IOO多篇。其中有G篇获不同层次学…  相似文献   

4.
郑樵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史学家,《通志》一书是他毕生著述的总集。他的“会通”思想是其编著《通志》的总则,书中的《二十略》是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5.
作为平民史学家 ,郑樵求真务实 ,敢于求异 ,善于创新的学术精神足为我辈楷模。我们把郑樵的学术思想与史学成就概括为 :进行学术研究的途径、方法以及见识、观点上异于前人与时人的别识心裁 ;研究历史的旨趣与视野方面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史学的通史家风 ;作为治史指导原则和评价历代史家史学成就标准的会通思想。“会通史学”是郑樵史学思想的精华 ,代表了当时史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修史籍考要略》、《史考释例》等文先后对过去的史学有过不少精辟的評述。这些都极有助于我們对古代史学发展的历史的认识,給后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貴的遺产。但是中国在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史学史这个专門的学問。到近代,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看,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論述,較早的是发表在1905—1911年的綜合性月刊《国粹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以来史学评论缺失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评论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史学评论自身建设的薄弱;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荒疏;史学评论中存在不健康学风;史学评论视野狭窄;缺乏指导性与预见性;批评严重匮乏.作者进而指出史学评论的这种缺如不被注意,并逐步加以补正,非但史学评论的正常存在于发展成为问题而且整个史学的发展亦终难达到通往成熟以至繁荣昌盛的理想归宿。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许永璋历史科学的现状及前景,是当前史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论坛》1995年第3期上发表的肖宏发同志的文章①,反映出众多史学工作者的心声,很值得一读。这篇文章对“史学无用论”进行了评论,并着重从五个方面,深刻地论述了史...  相似文献   

9.
郑樵,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郑氏读书论学,涉猎极广,著述颇丰,博学多识。本文拟对他的文字学的研究略作评述.郑樵研究文字的主要著作有《象类书》、《六书证篇》、《六书略》、《金石略》、《石鼓文考》等.前三种主要研究“六书”,但《象类书》及《六书证篇》二书早已亡佚,其主要观点及成果保留在《六书略》中①;《六书略》一书见其所撰的《通志》。后二种主要研究金石文字,《金石略》一书亦存《通志》中,《石鼓文考》也已散佚,其主要观点已见他书所引(详下)。另据《献皇帝书》,郑樵的字学著作尚有《续汗简…  相似文献   

10.
郑樵是南宋初期我国杰出的史学家,他勤苦攻读,学识渊博,尽毕生精力从事史学研究与著述。他著作很多,其代表作《通志》对我国古代史学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历代史学家对他及其著作,有很高的评价,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其对史学勤苦探索的一生、史学思想及对史学的贡献作简略的论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除了在文学上建树非凡之外,在史学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在史馆任职期间,曾负责编校古代史籍,纂撰《英宗实录》,典修《五朝国史》;他还作过许多史论文章和咏史诗词。曾巩的史学,当时就“见称士类”,得到朝廷的赞赏;更为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所推崇,被称为与刘知几、郑樵相侪的“良史才”。本文拟刘曾巩的史学思想作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判词的文学化进程及其文学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古代诸种文体中,判词应该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与碑铭、书信、奏章等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它经历了一个从法律文书到文学样式的渐进改造和转化过程。遗憾的是,尽管早在宋代,郑樵就在其《通志》一书中将“案判”列为艺文的一类,在明代,吴讷、徐师曾在其《文章辨体》、《文体明辨》中将判词列为文章的体式之一,也尽管判词具有法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但直到今天,有关判词这种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文学品格及其与古代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却远未得到研…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史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学批评是指人们对史学本身的反思、总结和评论。它是史学工作者的一种自我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对史学的反思和批评渊源甚早。先秦时期即已有之,例如孔子,便是这时期史学批评的先驱者。他在删订“六经”,特别是整理《尚书》和《春秋》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以往的史学作了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形成为我国最早的史学批评观点。它虽无一定系统,却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一、几度上临安献书?《宋史·郑樵传》及省、府、县方志均载称郑樵一生三次从兴化赴南宋首都临安: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上《献皇帝书》,献所著百四十卷,诏藏秘府;第二次是绍兴二十八年应高宗召对诣解,投右迫动即3第三次是绍兴三十一年携《通志脉于朝,进《上段通志表》,适“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投枢密院编修。翌年,郑樵便逝世了。近来,吴怀棋先生编著的《郑樵年谱》据《上宰相书》的记叙,重新考定郑樵在以上三次人都之前,已有两次赴临安献书之行: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第二次是十七年,即作《上宰相书》的时…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1619——1692)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评论家,他在进行历史评论的过程中,也对史学的本体理论作出过许多论述,并自有一定的体系。《读通鉴论》中的《叙论》四篇俨然堪称古代精湛的史学理论名篇。然而,学术界对王夫之史学的研究,大多只注意了他的历史评论,而忽略了他的史学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史记》峻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峻洁论俞樟华司马迁的《史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三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①说这话的是晋人张辅,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对马班作比较评论的人。他的话虽不无偏颇,因为文章的好坏.不是以字句的...  相似文献   

18.
史学评论:史学研究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度,不仅在过去,即使在今天,专业非专业史学工作者亦堪称庞大的群体。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人数众多的史学工作者中,从事史学评论者少得可怜,史学评论不能满足史学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史学的发展。因此,史学评论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既有迫切性,也有必要性。史学评论与史学的关系可从文学与文学评论得到某种启迪,文学评论尚有“作品多,评论少”之虞,而史学评论的欠发达则更成为史学进步的滞后因素。我们提倡加强史学评论是因为我们的史学有许多有待评论之处,尤其是批评性评论的缺乏对史学进步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史学界应当重视史学评论,提高评论水平,使史学评论对史学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史学评论的不发达也从另一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出这是一项前景可观、大有可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郑樵(1104-1162年)福建兴化人,是我国南宋大史学家。《宋史》卷四三六有传。传后对郑樵评价曰: “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平生甘枯淡,乐施与,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之。”这个评价是不正确的,但《宋史》议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一些学者还引用它来批评郑樵,所以有辨明的必要。《宋史》这种议论来自道学家周必大。周氏在《辛巳亲征录》说: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史通》是传统史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刘知几追求著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强调依照著作原则划分著作结构 ,创立了“名以定体 ,为实之宾”的著作名称确立法 ;“明立科条 ,划分区域”的内容结构设立法 ;史、辨、评相结合的评论法。构成由著作名称、内容结构和评论方法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著作方法体系。《史通》不仅在古代产生过重大影响 ,而且对今天的史学理论著作方法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