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描述的女性形象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着对女性的忽视、固定成见、性别歧视等问题。媒介用一维视角反映多维的女性形象,夸大与变形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失真、扭曲。本文从媒介报道的性别分布状况、媒介的结构与体制、社会价值观、社会现实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女性形象失真的原因,表明媒介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人力资源,而社会性别文化制约着高等教育女性管理者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高等教育女性管理者生存和发展现状;对阻碍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影响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个人原因和组织原因;最后从个人、高等学校、社会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性科研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京师范大学科研系统数据统计发现,高校女性科研人员高层次科研产出远低于男性,女性高层次人才匮乏。笔者从性别意识、婚姻家庭影响、同行评议中性别歧视等3个方面入手探讨这一现状形成的原因,从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建立符合女性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等3个方面探索提高女性科研产出及促进女性科研人员向高层次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女性主体意识淡薄、模糊的问题,造成此状况的主要阻滞因素有四个,即性别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统摄、男权中心文化的强大影响、传统性别话语与市场性别话语叠加效应的压制、外力推进男女平等进程的实然结果。而要提升女性主体意识,高校应建构教育策略:其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女性主体意识与其教育生活的积极的交互建构;其二,推进校园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女性主体意识生成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中国的女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透视了我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分析了教育领域性别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只有克服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障碍、认清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与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才能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妇女/性别学科在经历了注重女性特色教育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两个阶段的学科体系建设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在国家决策方面的主流化和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化,实现全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它表现在性别职业及部分女性职业下沉,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的扩大。造成此局势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制度存在缺陷,男女雇佣成本和培训成本的差异,女性主体意识低下和就业动机的不足。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就必须促进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决策主流化,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8.
女性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女性高等教育公平关乎高等教育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存在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低、层次低、地域差异大、专业性别隔离、就业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多方面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女性就业困境与公共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阶段全社会的“就业难”问题突出反映在女性身上,女性就业求职普遍遭遇用人岗位少、“门槛儿”设置高、用人单位要求苛刻等歧视性问题,通过对造成女性就业困境的政策方面原因的深入分析,指出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以及其他相关社会政策时,应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到女性就业中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女性教育研究围绕着“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这一重要变迁及其带来的重大影响展开。首先,欧美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实现了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其他国家男女教育差异不断缩小。其次,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理工科领域仍然存续。再次,性别、种族和地区形成的交叉效应使得少数族群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双重压力。最后,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是:应关注整体性的性别教育公平,也要关注不同学科的性别教育公平;应关注女性教育提升本身,也要关注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的深远影响;应关注女性教育现状,还要关注话语对女性教育处境的建构作用,探索促进教育性别平等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学校缺乏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部分导师的首要责任人职责未履行好和研究生自我道德教育缺失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即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或专题,加强学术生态建设;积极营造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健全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完善研究生学术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素质女性创新人才还极度匮乏,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女性的参与。女子院校是专门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人才应成为女子院校的重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保障系统,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保障系统,需要女子院校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四自’’精神教育,丰富课外科技及学术活动,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女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个人原因,更包括来自学业与科研、婚姻与家庭、择业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科研补助偏低导致的经济拮据更是造成女性研究生群体心理问题的物质基础原因。对此,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即学校要加强对女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而社会上也要为女性研究生群体的婚恋、就业等创作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提出了研究和解决女性教育问题的历史性任务。性别差异、性别平等和个人发展是女性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也由此规定了女性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当在此原则下,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整体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消除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女性成长成才扫清障碍;如何把握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平等;如何重新定位男女性别角色,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女性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状况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界在20世纪形成了新的性别构成图景,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基于科学管道效应,以女性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考察科学管道效应的形成原因,揭示女性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障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女性进入科学主流.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女性观既与鲁迅女性观存在着异同浅深之处,也同胡适女性观有着亲疏远近之趣.总体比较而言,沈从文则更多从人性论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我国女性问题.其女性观既反映了封建习俗对乡下女子生命情欲的残酷扼杀,又揭示出现代都市女性的精神空虚;既主张女性思想解放和独立自主,又深受男权思想意识浸染而轻视女性人格,因而呈现出纷繁复杂而矛盾...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从精英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阶段。纵观从上世纪末开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在历经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后,学界的焦点集中于多种概念的比较之中。从经院式与复合型、办专业与办方向、就市与就范等方面可以梳理这些常见概念。  相似文献   

19.
精英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社会精英人才为目的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分流教育,也是一种差别化的可以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新加坡通过采取精英教育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其独特的精英教育培养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新加坡精英教育体系是一种通过分流考试选拔精英并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精英教育培养体系。中国的国情和新加坡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仍然需要再实行精英教育,但是我们的精英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通过研究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培养体系,借鉴其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的精英教育带来启示,提高我国的教育实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欧美学界通常盛赞文艺复兴的性别形象,怀亚特诗歌被视为男性气概的英国典型。怀亚特的赞美诗和讽喻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和性别书写。前者内敛的特征体现了宗教改革和君主王权对男性主题的权力制约,后者揶揄的态度反映了历史主体和女性视角对性别意象的政治隐喻。从这两个层面解读怀亚特宫廷诗歌,揭示其男性书写的女性意识和政治生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性别观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