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大运河”之名源于1958年淮阴生产的“大运河”牌香烟。这是没有根据的,大运河名称由来已久,多指元代以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最早称呼“大运河”的是欧美人,几百年来西方人用伟大、雄伟壮丽称呼长城和大运河。我国多称“运河”,晚清民国也开始称呼“大运河”,同时继续称“运河”,也偶尔称“中国大运河”。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大运河”作为遗产名称写入申遗文本,赋予其新的含义。万里长城或长城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名称,西方话语强调了伟大防御功能,翻译则入乡随俗,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名称,体现其线形长度特征。运河是中国古代文献通称,受西方影响,近代以后“大运河”名称渐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受并采用,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名称。直译“大运河”凸显了大运河的博大精深:国家工程、庞大的水运体系和举世无双的体量。  相似文献   

2.
运河的兴衰与济宁的命运紧紧相联.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济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后来运河的衰落却使济宁的经济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3.
运河的兴衰与济宁的命运紧紧相联.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济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后来运河的衰落却使济宁的经济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 ,是中国得以被世界认知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 ,杭州城市以其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地理位置优势而闻名于世。运河不仅孕育了杭州城市 ,而且围就了杭州西湖 ,扩大了杭州地域 ,规划了杭州街巷 ,带动了杭州经济 ,奠基了杭州文化。因此 ,运河是杭州城最具意义、最具文化淀积的构想符号之一 ,是集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有鉴于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杭州市拱墅区在联合进行“运河文化与城市发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 1 1月 2日、3日联合召开了“中国运河文化研讨会” …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从文献发布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分布研究层次、核心作者、关键词词频分布等角度梳理了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运河文化研究跨学科属性明显;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集群"效应弱、贡献度较低;研究主要集中于运河文化建设、京杭大运河沿线、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运河水柜是保证运河畅通的关键环节。运河沿岸的重要水柜北五湖与南四湖的形成历史与变迁过程大致为:北五湖是古大野泽、梁山泊的遗迹,为黄河改道淤塞古湖泊而形成,于元朝伴随着运河漕运兴起疏浚而成为水柜,清末因运河废弛、佃民开垦而消亡;南四湖乃是地质沉陷加上黄河洪水壅塞扩张、合并而形成,在宋朝被作为水柜以济运,明清时期在围湖造田与黄河洪水侵袭中不断地变迁。南四湖与北五湖的变迁对运河航运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北五湖的消失直接限制了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复航。南四湖与北五湖的历史与变迁研究对未来运河的全线通航规划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运河的畅通对于南北交通路线的开辟、沿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运河史或运河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对运河区域社会史的的研究,也离不开基于运河史或运河文化视野的整体观照。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王云教授《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在运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的交叉研究方面用力颇深,成为运河文化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学…  相似文献   

8.
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作为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其兴衰与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在梳理大运河淮安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淮安的漕运文化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杭州段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江南水文化遗产的长廊,拥有极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运河水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制度形态水文化遗产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开发,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起一套成系统、体系化的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二是依托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程,推进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三是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可流动的历史遗产.大运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形成于元朝.基于南北经济水平的不平衡、运输对河漕的依赖以及宋金时期运河的残破,为了解决南北运输的问题,元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元朝政府修治大运河,惠及当时,泽被后世,功不可掩.大运河因南水北调增加了新的功能,现已局部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作为引水渠.  相似文献   

11.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流经江南核心地区,沿线城市多建于河旁湖畔,从远古时期到晚清民国,其形成与发展变迁的驱动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更与江南水系尤其是江南运河的交通大动脉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奇迹”的美誉,是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大运河也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但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航道淤塞、黄河改道、漕粮河运改为海运等自然、社会原因,京杭运河一度走向衰落。本文选取京杭运河主要是山东运河在近代以来的衰落情况及其原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逐渐深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日程。扬州作为大运河滥觞之地,有着其他运河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运河扬州段除了河道、船闸等水工遗产之外,也有一些非水工类的历史文化遗存,如著名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从扬州城址变迁、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的关系、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联系的价值三方面进行考述,可以厘清扬州城址与大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经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遴选考察推荐,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的历史空白。提出了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推进中原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苏运河水环境与水文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是孕育京杭运河的摇篮。京杭运河至今仍发挥着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形成悠久性、功能性、地域性、兼容性的特征,但目前的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导致运河水环境恶化并成为危及运河水文化问题的焦点。在分析诸多原因之后,提出“在利用中保护,在开发中修复”的目标和实施治理的四项原则,以及科学治理与文化治污相结合、他律节水与自律节水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修复文化遗产相结合、优化用水结构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结合、生态景观与环境文化建设相结合等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99年5月至11月,在安徽淮北柳孜,我国首次发掘到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有石筑码头,一批唐船和全国20余座窑口的一大批瓷器等文物.淮北市博物馆新建有大运河展馆,专题展出大运河遗迹和隋、唐、宋三代的古船.隋代以龙舟最为著称,其建筑精致豪华,根据出土的四号唐船和<清明上河图>,经研究复原的隋、唐、宋共五艘船模,今均展出在淮北市博物馆的大运河展馆.  相似文献   

18.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是沟通黄河、连接通济渠和永济渠的中枢,也是南北运河之间的纽带和承东启西的水运通途。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遗产丰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活体遗产体系,是当今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其遗产研究,为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促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