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观察数据基础上,描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其内在机理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普遍规律,其波动周期与生育间隔相关。正常情况下,周期成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影响较小并且稳定。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成分明显大于其他国家,这与中国强烈的性别偏好有关。周期成分不是影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尊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中长期变化趋势。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拐点"已经出现,在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条件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入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死亡人口性别比、国际迁移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中国并非移民国家,人口性别比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死亡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本文利用各年普查数据进行估算和预测,构建连续的出生队列并以此数据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而在我国的生育文化特征下女性人口在低龄组更容易被瞒报,所以统计数据的瞒报、漏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低龄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不能把瞒报、漏报认定为性别比偏高的主因。根据生物学一般规律,在同等客观条件下男性的死亡概率在任何年龄均高于女性,总体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口从出生到进入婚龄,男性死亡人口规模大于女性,所以婚龄人口性别比在没有国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前提下必然要小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低年龄组死亡人口性别比对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不断降低,死亡人口性别比不会给婚龄人口性别比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不会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基本事实。通过对2020年婚龄人口相应出生队列的分析,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数据来源和方法计算,持续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必然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出生性别比偏高且逐渐走高是中国过去近30年最显著的人口结构变化之一,对于"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生性别比"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探索,也一直在争论。本文从微观行为主体的生育决策出发,试图理顺性别偏好、生育政策和性别选择技术可及性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考察不同生育政策背景下微观决策主体的生育行为,通过构建概率模型考察不同生育政策下的无选择生育和有选择生育的出生性别比,从理论上分析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观家计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评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如果存在性别偏好且生育选择技术可及,计划生育政策确实会影响生育行为,造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具有性别倾向的一孩半生育政策反而加剧第二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问题;政策实施的严格程度显著影响出生性别比;生育性别选择的成功概率越高,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越严重。最后就生育政策的调整思路及如何有效地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及分布诸方面中,中国出生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是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是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一项主要职能。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会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多部门,广泛深入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初步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但是当前,治理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我国最近两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对云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但云南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云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凸显出来,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110-113的水平之间,波动变化较小;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失衡的水平与全国相比有所降低,但失衡的程度却在不断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随孩次的增加而升高的特征;另外,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差异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也表现在各州市之间.为了实现优化云南省人口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一些治理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然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7.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升高,这势必将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安全的严重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一、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多元因素许多人把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单纯归咎为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即使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些较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出现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此外,虽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襄阳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有力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切实增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的紧迫感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既是人口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襄阳市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同全国、全省情况一样,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然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0.
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潜在因素和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与儿子预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功用相关。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豪  龚莹 《人口学刊》2006,(3):9-13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过程时间短、速度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社会转型后,台湾地区面临人口政策的调整和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现有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正在尝试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较祖国大陆要早,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与祖国大陆较多的相似之处,加之相似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使得研究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0—2010年甘肃人口分布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亚辉  张岩 《西北人口》2014,(6):104-109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域,以2000、2005、2010年的县级常住人口数据为依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性、人口偏移增长、人口重心迁移及不均衡指数分析甘肃近10年来人口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分布处于极不均衡的状态,表现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特征,近10年中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逐渐增强,人口重心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各地区集聚人口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林星 《南方人口》2007,22(3):38-45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对近代厦门人口及其变迁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指出近代厦门人口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性别比例偏高,失业率高,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等.此外,大量源源不断的海外移民的过境以及数量不小的台湾籍民也是厦门人口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些人口变化是和厦门城市近代化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在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康芬  许改玲 《西北人口》2007,28(2):85-87,92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大且在具体问题上也有别于城市。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农村人口流动、社会保障、人口分布、农村收入水平引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海固地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口问题其本质是个发展问题 ,是可持续发展内容之一”的观点出发 ,分析了西海固地区主要的人口问题以及人口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并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提出解决西海固地区人口问题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傅晓海 《西北人口》2010,31(2):126-128,F0003
人口流动现象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目前对于因人口流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还存在许多认识的盲区。这里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阐明人口学的“流动人口”同犯罪学“流动人口”异同关系的基础上,侧重讨论了犯罪学“人口流动犯罪”中的“外来人口中的犯罪问题”、“境外人口中的犯罪问题”等相关内容。同时归纳总结了“人口流动犯罪”的技术防范措施。以期对正确认识并预防此类犯罪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郭秀云 《西北人口》2013,(6):44-48,55
受外来人口与市内人口迁移变动的双重影响,上海的人口规模及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在分析2000--2010年上海人口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综合指数模型,测算公共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公共资源总量不足、部分资源结构性不匹配和地区之间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未来应从调整完善人口管理模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供给模式、区位布局及提高效率,以及按照“有条件的均等化”的原则进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8.
廖庆  蔡婷玉 《西北人口》2010,31(1):13-16
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的以城乡生育率的差异去考量人口的整体素质变化。人口的整体素质变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静态的、封闭的人口观点去看待人口素质问题必然得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论。把城镇、农村人口当作两个封闭的群体。同时忽视农村人口素质快速提升的的现实,得出的中国人口逆淘汰的结论必然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深层次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因素是主导家庭规模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养育孩子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深刻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口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均是影响人口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些因素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影响人口安全的人口文化素质因素对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因素的作用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并且在横向的实证研究中利用SPSS软件包将全国各省份的人口安全程度作聚类分析,以期更好地确定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