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十年,民变风起云涌,构成一种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加剧了社会局势的复杂动荡。对清末民变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开始,但迄今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力图摆脱政治史的框架,厘清民变概念,确立民变研究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变中若干值得关注的内容,如民变复杂生动的过程及其蕴涵的多方面的社会变动和互动关系作了思路上的阐述,希望有助于该项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赣西北特有的自然禀赋为区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手工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趋于衰落,却推动了区域社会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区域经济,扩大了民众尤其是妇女的就业,提高了民众的收入,民众的社会流动性亦随之增强。与此同时,赣西北农村集市不但数量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少比较专门性的市场,推动了当地城镇的发展。清末至民国赣西北手工业的历史、特点、动因及其社会变迁的关系,对于当下区域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年,由于清朝大张旗鼓地举办新政,使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动。一方面,国家对于乡村社会资源的索取在加剧,控制程度在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把权力系统延伸至乡村社会的绅士,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开始直接接触。与此同时,农民不堪负担,不断掀起抗捐税斗争,给予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以沉重打击,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迅速紧张。紧密化和对立化在清末新政时期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出现了矛盾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 ,城市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中心 ,到 2 0世纪 ,传统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空前的错动奇观 ,城市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随着晚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 ,城市社会里民族资本家、资产阶级近代知识分子和工人开始崛起 ,逐步走上社会的政治舞台。近代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变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间调解不仅能缓解地方诉讼压力、减少讼累,而且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清末民初,在民间社会的主动探求与官方引导的合力作用下,民间调解由自发和无序逐步开始了程序化、制度化,并由县城逐步向乡场等更低层社会组织渗透与扩展,最终成为基层社会一种稳定的民事管理机制.考察清末民初民间调解秩序的"实践历史"及发展动力,对于完善当下社会协调机制,尤其是基层社会的自治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末最后几年,自觉地引“文话”入“白话”的现象开始在报章白话文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至民初,报章白话语言的“文话化”趋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报章白话的“文话化”做到了使白话高雅化和书面化,提高了白话书写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其社会文化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报章“文话”的白话化,发挥了“使文言白话的距离比较接近”的历史作用.然而,这一清末白话文运动和近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白话书写现象,迄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刘伯山 《学术界》2006,(6):142-152
徽州传统社会在清中后期以后,内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灾害,导致徽州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出现了裂痕,传统社会开始衰落,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徽州人自我认识之后,徽州开始步入了近代社会,展开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但徽州社会又恰是存在自身的及那个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因素,内在阻挠近代化的发展,结果导致徽州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不能完成,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  相似文献   

8.
从清末开始至民国时期,警察机构成为北京交通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制定者和管理措施直接的实施者,在制定各种交通法规的基础上,采取了加强车辆登记管理、成立专门交通巡逻队、规范车辆停运、加强驾驶人员管理、强化道路管理、规范交通指挥手势等多种措施,但是警察在规范城市交通的同时也遭遇到了种种困境。清末民初,首都北京警察对交通进行管理成为当时全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典型模式,也为之后以警察专管交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0):161-169
1906—1937年,尤其是清末至北洋时期,中国铁路运价乱象丛生,究其根源在于铁路运价权的不自主与不统一,因此要消除运价乱象,构建自主和统一的运价权就成了铁路主管机构治理运价的核心目标。从清末开始,历届铁路主管机构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尝试,一方面通过赎路废约、裁汰洋员和取缔不公平运价收回外国资本集团对运价权的操控;另一方面则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筹办运输会议和货等运价委员会谋求对各路运价的统一。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铁路主管机构在运价权构建方面取得了有限的自主与统一,尽管这一结局并不理想,但对维护近代中国铁路运价权独立、促进运价制度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盐政史的研究[日]佐伯富著张永江译一、前言本文系查考中国古代至清末期间,在盐的生产、运输、贩卖等方面各项制度的变迁,研究该制度对国家的财政、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自古代至唐中期,山西省西南部的解州盐,唐中期至清末期间处于长江和淮水之间的淮南盐,对...  相似文献   

11.
清末法律移植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沈家本法律改革承前启后,开中国法制现代化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然而, 在中国固有政治、文化及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社会尚不具备接纳异质文明的土壤的情 况下,这场超前的法律移植运动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与生俱来的局限使中国法制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流 于表面和形式。清末修律的历史诏告人们,任何一场深刻而有效的变革,必须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条件充分成熟的基础之上,必须借助波及全社会的启蒙运动作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论述了清末“新政”与江苏教育运动的关系、江苏教育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江苏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清末“新政”首先是从兴办教育开始的,并且将其贯彻始终,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末“兴办教育”令颁布以后,江苏各属闻风而动,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兴起了一股教育运动。在短短的10之中,先后创办了大、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实业学堂2100多所,对江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战国末至秦汉间产生了“孝感”思想。“孝感”思想产生之初并未受到人们的注意,影响也未品现。西汉末年随着谶纬之学的兴盛,“孝感”思想才开始兴盛起来,影响也随之扩大,影响所及,直至清末民初。“孝感”思想影响了统治者孝治政策的实施。使许多人成为了虔诚的孝子,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解决了许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它也使部分人变成了伪孝子和愚孝子,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苏全有 《中州学刊》2008,5(2):170-174
清末铁路总局起始于光绪三十三年底,隶属于邮传部,尽管存在时间只有四年,但影响清末铁路至大.且其中的人事纠葛直接导致干路国有政策的出台及保路运动的发生,进而则是清王朝的灭亡.首任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之所以能持续掌控局面,与袁世凯及其派系人物的鼎力支持关系至密,而梁本人的求实作风亦有相应作用.铁路总局的影响是导致交通系孕育成形,并在民国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铁路总局作为一个透视清末社会幕后身影的窗口,研究它,后人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等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的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流动、分化,基层士绅为谋取新的社会职业出路,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新的教育制度体系之中,而此种纳入又使新式学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旧式色彩,呈现明显的新旧杂糅特点。随着学务行政机构的设立以及新式学堂大量建立,因办学务而产生了新的社会权力资源,使得新旧权力者通过新的教育学制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进而呈现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地方乡绅阶层发生比较大的权力转移。清末教育改革开始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秩序通过科举制的流动模式,自此知识分子读书不再单纯是为了跨越等级完成身份的变迁,还具有了新的职业选择的功能,而这种新的职业流动与分化事实上推动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为后来民国时期新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与教育基础。这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在如何体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末经由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方先进枪炮,更多地流向了民间,成为近代华南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清末华南地区的盗匪活动、反清革命运动以及地方性叛乱,都与澳门军火走私密切相关。为应对华南社会动乱,清政府筹禁军火私运,却遭遇来自全球化的多重挑战。澳门军火贸易与军火管理体制的自由度成为清末军火禁运的最大障碍之一。清末华南社会动乱背景下的澳门军火问题,呈现了澳门在全球化进程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7.
清末,整个社会兴起一股社会调查之风①,尤其以留日学生、国内新式学堂学生以及趋新士绅为主体的民间调查力量更显得生机勃勃。纵观清末社会调查的调查宗旨、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各方面,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调查早在清末就已经兴起。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清末新政推动的系列改革标志着非政府组织近代化的开始。其间,以立宪社团、商会和地方自治组织为核心的非政府组织体系较为完备,运作较为规范。清末新政时期的非政府组织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和完善,但明显存在一哄而起、管理混乱等历史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法制建设滞后、非政府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条件不足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末外强入侵,中国传统封建体系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后逐步瓦解。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设立至癸卯学制随清朝的灭亡(1911)为止,此期间的半个世纪之内,中国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也在发生着自身的变化。书院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决定其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民族的崛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清末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影响发展的决定因素等方面探讨清末书院教育社团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