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依托邓小平的思路及其理论成就,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征程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本质的界定,对为什么要搞清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辩证思考,更深入地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在解放思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要素的相互联系。从而推动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深入,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讲得最多。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到明确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到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处处表现出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走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毛泽东对新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囿于时代的局限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未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把握。邓小平引导社会主义实践取得划时代成就,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历史突破。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江泽民和胡锦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积极探索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规律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作了全新概括。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 ,是指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指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在中国的实现形式。邓小平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 ,而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入手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体现了社会主义普遍性和特殊性、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中,逐步明确的.这一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指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个重大贡献.要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8.
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必须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问题 ,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首先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把对社会主义认识由特征层面深入到本质层面 ;其次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使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由片面认识发展为完全认识 ;再次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11.
陈福明 《中华魂》2008,(12):39-41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发前人所未言,敢做前人未做事,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大胆创新,堪称我党历史上改革创新的光辉典范。理论创新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成功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有许多经典的一般论述,但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问题都没有专题研究,由邓小平亲自制定实行、并由江泽民、胡锦涛继承与发扬的关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战略决策,关于党的路线的战略决策,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深刻、最丰富、最生动、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大道,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不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目的,以及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等重大问题,而且解读与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学,创建了马克思发展学的三大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突破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空白,使社会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观创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视野,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科学回答,构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实质;继承性、创造性、现实性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咸熟的标志。本文着重论述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现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创新的视角,对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再研究.文章在简要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和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创新成果.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也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起始阶段,社会主义本质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是重合的、统一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可操作化,社会主义本质则进一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化、精确化.这两个方面互相融合构成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而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坚持在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备的物质基础,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手段,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从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经历,分析邓小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总结,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史反思的结果,是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我们要坚决捍卫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计划和市场、关于共同富裕道路等主要观点.用马、恩、列、斯、毛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探讨与邓小平经济思想进行对比,使人们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述 ,深刻、全面、精辟。它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