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最初的读书兴趣源于好奇,因为书可以满足好奇心。而后来则更多了自觉的因素,因为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谆谆告诫,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列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2.
读书二三事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读书,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的好,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读书,是否是看中了书中的“金如意”,也不知道别人从书中获得了什么,有多少?我只知道我在书中获得最多的是快乐!说来我也算一个爱拿书的人吧,读书时常常如五柳先生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3.
我们这里所说的书,不上狭义的书本的书,而是泛指一切知识文化及传播知识文化的各种媒体、读物等。关于读书的重要,恐怕自有书那天起就一直有人在讲。东汉王充提出:“胸中不学,犹手申无钱也。”宋人赵恒指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两句话,一反一正,一前一后,互为注脚。”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会”,是说知识给人的力量;才储八斗,学富五车,被视为有知识的最高境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苦口婆心地;“为学之遭,莫先手穷理;穷理之要,必在干读书”,是循循善诱地教…··书中自有黄金属,强调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  相似文献   

4.
略谈读书     
多年以前,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那时的爱好兴趣,可能就是书了.可如今,各种先进的东西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所以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因为,音响视频的东西更直观、更具吸引力.那么我们现在究竟还需不需要读书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熟语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读怎么学?我们需要读书,学生更要读书!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古人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让学生喜欢阅读,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以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的内涵,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读书如登山     
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
  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师就出题:《书》。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  相似文献   

8.
苏轼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为什么书读得多字就会写得好呢?自宋至今尚未见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认为,书读得多就能大搞“拿来主义”。读书多少与拿来多少成正比例。书法艺术也同江、湖、河、海一样,有容乃大。  相似文献   

9.
话说读书     
书是用文字记载人生和人类社会经验的载体,它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老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因为只能在有限的社会范围内经验生活,所以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功归于书也。 读书,是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人的经验的继承,是人的一种高尚情趣。 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是谓“为知、为己、为人”,十分精辟。 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修炼人格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自然,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成了人们关切的话题。 关于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0.
陈文斌 《决策探索》2009,(18):72-72
在课改的大形势下,诵读文本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读书,是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又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渐渐学到读书的方法。我本人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书是知识的宝藏,给予人类无尽的财富;书是灵魂的钥匙,打开人类探索的大门. 自古以来,人们对读书就非常重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我出生的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上小学,80年代上中学和大学.我要感谢我生活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在我的学生时代,为了丰富我的精神生活,在课余时间我爱上了阅读.  相似文献   

12.
决策者说     
《决策》2006,(10):7-7
访欧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接受了欧洲五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泰晤士报》记者问“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家宝说,你实际上在问我关于读书和思考的问题。让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诗词著作.可以形象地告诉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常读哪些书,在思考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继明 《科学咨询》2007,(20):49-49
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可部分初中生却视之枯燥,厌学或不学。究其缘,主要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所谓“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 :“不学诗 ,无以言。”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耀眼的的那颗星辰。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和谐优美 ,千百年来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鼓舞青少年的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 ,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一、走近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了解…  相似文献   

15.
“对人如读书”这句老话,从“读书如对人”中演绎而来。书是人写的,必然体现作者的人格、精神和气质,故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其实,领导也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他们的德、能、勤、绩。这本“书”究竟如何,它的“读者”最清楚。  相似文献   

16.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稍显陌生的节日,已经悄然走过了20年的历程。
  近日,多家机构的阅读调查已经显示,电子书正在逐渐取代纸质书,成为人们阅读的最主要途径。在这个数字化阅读、碎片式阅读蔚然成风的时代,中国人的阅读现状究竟如何?和以往捧一本纸书安静阅读相比,现在的人如何读书?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究竟有着怎样的读书习惯?而已经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民阅读”,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像乌儿没有翅膀。书,如同人们吸取的空气、水分、阳光一样重要。”这是我早年读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录下的一段名言。没想到这段话后来竞成了我人生择业的重要标准。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种种职业,我选择了汇百家文书于一库的档案文书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18.
筱陈 《领导文萃》2009,(12):143-144
书,精神食粮也。既是食粮,当常“食”之,以防饥饿。物质食粮匮乏,影响身体健康,精神食粮匮乏,则影响身心健康。书常读,以弥补知识之不足、心智之缺陷。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书”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食粮,就要讲究食物结构之平衡。书有不同类别,其功能也有所不同。有的“食”之以长“智”。有的“食”之以养“气”,有的“食”之以明“理”,有的“食”之以长“技”,读书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文豪 《领导文萃》2010,(5):127-131
从毛泽东书盈四壁的中南海“菊香书屋”到西方出版界推崇的“总统书单”,人们一再被提醒:管理国家,可以在执政者的读书中寻找线索。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读书有三余之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恰应了“痴爱最是闲读书”这句话。古代一些官吏正是由于以书为友,坚持一生读书,才成就了大业,提升了人品,圆满了人生。 ——唐太宗李世民,爱书成癖,读书成瘾。他虽身居皇帝高位,日理万机,但一有空闲,便捧书苦读,且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