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杨海华 《南方论刊》2013,(12):26-27,23
江苏沿海地区受益于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效应叠加,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并使得城市空间状态日益呈现城市群的发展态势。苏东城市群将成为该地区城市合作的重要空间组合形态。本文从生成条件与动力机制两方面具体探讨了苏东城市群生成的可能性,苏东城市群将成为长三角北翼城市群的重要区域发展板块。  相似文献   

2.
胡艳  唐磊  蔡弘 《西部论坛》2018,(1):76-83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合作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下,竞争的负溢出效应与合作的正溢出效应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意愿大于合作意愿.要更好地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对各城市政府及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城市间经济合作机制,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高波 《河北学刊》2023,(6):97-112
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作用取决于制度环境变迁。从理论上看,创新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经济发展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与产业融合,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强化市场竞争,制度环境对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具有调节作用,创新和制度环境改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利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均能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第二,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创新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的外溢效应,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三,城市群发育程度和城市区域一体化水平不同,创新和制度环境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改善制度环境,进而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迁移人口不断向城市群迁移,如何优化城市群人口分布成为每个城市群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选择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人口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人口分布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呈中心化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而言,这一特征在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城市生产率增加效应在不同城市间具有异质性,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均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中获益,但中心城市的获益程度更高,从而导致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中心化态势。此外,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城市群人口分布呈现的中心化态势;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高技能劳动力在分布上也呈中心化态势。在迁移人口不断向城市群迁移的背景下,研究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角度为优化城市群人口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可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优化人口分布方面的顶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时间距离模型和区位熵法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西北段5个城市群、28个节点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交通通达度和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综合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能力呈现"东强西弱"态势;群内城市空间联系能力差异显著;城市交通通达度与交通运输产业专业化水平匹配度较差,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7.
王玉  张占斌 《东南学术》2021,(5):129-138
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但区域一体化在打破要素流动障碍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要素错配,作为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数字经济崛起,能否改善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推动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2010-2018年中国7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指标,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关系,并探讨生产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一体化水平有所上升,相反哈长、中原、成渝一体化水平有所下降.数字经济发展将抑制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一体化水平,但能促进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创新、环境一体化水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一体化关系的中介变量,但劳动力配置不平衡与资本配置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恰好相反.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平衡,增加资本要素配置不平衡.因此,如何降低区域资本要素错配是在发展数字经济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洁西  李俊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31-42+156-157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激发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赋能效果,已成为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具体效应及中介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其作用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溢出机制。(2)相对于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更显著。(3)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面对区域内部差异较大的现状,京津冀城市群围绕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协同治理方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经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功能协同、治理协作、利益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协同效果。为使京津冀迈向更为高效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培育新增长中心、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因素有其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社会内生交互发展的产物。城市群的本质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一体化,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机制,合作的难点在于产业分工和真正的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来促进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配置效率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群"中心-外围"框架下,考察城市群集聚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规模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群集聚结构演变缩小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但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使用2003-2014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其隐含的政策含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结构是促进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的重要途径,越是包含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城市群,这一效果越是显著。在优化城市规模分布过程中,应避免户籍政策导向与投资、公共资源布局政策导向的背离。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佳莹 《兰州学刊》2023,(1):88-102
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推动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支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构建两部门生产与家庭跨期消费模型,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关键机制是,人力资本积累在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与中介作用。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存在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积累跨越门槛值时,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保障支出产生激励效应,使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呈现边际递增趋势;社会保障支出跨越门槛值时,通过刺激人力资本积累,使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亦呈现出边际递增趋势。因此,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是关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重点。  相似文献   

14.
刘成杰  高兴波 《东岳论丛》2023,(4):116-125+192
基于2011—2019年22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经济韧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韧性发展可以直接提升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经济韧性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中介效应,其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有助于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邻近城市有空间溢出作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城市经济韧性对本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备的时间累积效应在不同城市特征下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3+5"城市群从理论酝酿到概念提出,日前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作为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3+5"城市群法律协调机制便呼之欲出。"3+5"城市群法律协调的现实基础有":3+5"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3+5城市群的各成员行政区划不变;法制统一不能"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需求。构建"3+5"城市群的法律协调机制,需从建立统一机构、推进地方立法、扩大公众参与以及注重评估咨询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2):38-46
文化产业可通过规模提升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创新带动效应和绿色消费效应四个方面影响区域绿色发展。利用SBM-DDF模型测度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中国的区域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控制地理相邻位置因素、经济互动关系因素以及二者的混合关系,发现文化产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确实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第二,规模提升效应、结构优化效应以及绿色消费效应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性,而创新带动效应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性,且其中规模提升效应对周边区域绿色发展的外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运用Arc GIS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对区域2010—2020年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区域空间内各地区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相关效应进行分析,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经济基础、外贸水平、高等教育水平、财政投入以及信息发展水平五个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能力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成都市创新能力一直处于高水平,重庆市创新能力在2020年由之前的较高水平跃升到高水平,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内各地区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存在空间关联效应;(3)信息发展水平、财政投入、外贸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4)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抢抓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期、增强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和构筑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解决当前城市群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本文选取京津冀13个地级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2)数字经济通过产生技术创新效应,间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驱动效用存在异质性,在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的城市并未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拓宽了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视角,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建设与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于城市发展,促进制造产业空间转移,优化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针对中国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及人口变动数据,计算了城市群目标产业的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并以Shift-Share分析法计算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测度了各指标对城市人口净流入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人口从上级城市向下级城市流动,具有明显的协同扩散效应,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协调发展。然而,另一方面随机效应不明显,当前存在着一些城市空间扭曲性政策,这些政策可能阻碍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镇协调发展的相关机制,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消除这些扭曲性政策。  相似文献   

20.
ASW理论框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通过市场规模效应、贸易缩减效应以及市场规模与贸易开放的交互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ASW理论框架为基础,将中国28个省区按照地理接壤原则配对成125对邻近省区样本,采用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发现,中国省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总体上可以显著地促进省区经济增长,其中完全一体化对省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分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对中部省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和西部;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区域内省区间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