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孟燕芬 《上海统计》1999,(10):32-35
在6月10日,国家公布了第七次降低存贷款利息的政策.第七次降息,到底对储蓄、消费、投资带来何种影响?经八月中旬我们对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汇总分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有所增长,对未来收入预期有所提高,居民对当前物价水平较为满意,投资证券意向明显上升,储蓄意向略有下降,但消费意向并未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凤  王玉华 《统计研究》2001,88(4):24-28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 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态势。消费占GDP的比重 ,由 80年代的5 2 %降低到现在的 46 %。近年来 ,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 ,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 ,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 ,1 998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增长 6 8% ,比 1 990— 1 997的年均增长低 1 4 5个百分点。与居民低消费率相对应 ,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居民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和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包括实物性储蓄和金融性储蓄。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 ,金融性储蓄约占75 % ,…  相似文献   

3.
预防性储蓄背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加重了后顾之忧 ,从而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倾向 ,进而大大影响了当前消费。文章通过对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些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 ,增加即期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宇焰  申思 《四川省情》2006,(12):34-35
我国国民储蓄率长期在4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攀升,据有关部门估计2005年达到47%。是什么原因导致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呢?政府、企业、居民在储蓄中的比例与关系是怎样演变的?我们针对近年四川省国民储蓄变化情况,从国民经济核算和资金流量表的角度做了以下分析。对国民储蓄概念的理解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储蓄为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之和,而总消费可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若按部门划分,国民储蓄等于住户…  相似文献   

5.
夏昊  孙阳 《浙江统计》1998,(11):14-15
把握居民储蓄行为及其变动规律,是国家有关决策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一般认为,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部分,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考察我国居民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以便人们对收人与储蓄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识。一、我国居民收入与储蓄的现状分析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因此居民的储蓄倾向较低。从表1可以看出,1983-1994年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为221%。但随着收入的稳步上升,其储蓄倾向也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由1983年的12.9%上升到1994年的36.0%。与…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Slursky方程将这种价格变动效应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发现在居民当期消费不足、倾向于未来消费(储蓄)的跨期偏好下,消费券计划确实能够刺激当期消费.但同时由于储蓄计划迭不到最优,造成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建议建立一个良好的消费券转让市场以降低社会福利损失,同时将消费券的发放方式和数量同收入结构紧密挂钩.  相似文献   

7.
储蓄增长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般认为城乡居民储蓄,是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或消费需求)转化为积累(或  相似文献   

8.
大庆市:低消费高储蓄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而消费的增长远低于收入的增长,形成高收入、低消费,高储蓄、低流动现象。一、产生低消费、高储蓄的原因1、心理基础一是传统的消费习惯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着支配作用。人们消费的出发点大多数还只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储蓄的主要用途也是保证基本生活,包括子女教育、日常开销、应付生病、意外和防老。居民存钱不是以生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险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居民的可支配年收入不断增加,而消费的增长远低于收入的增长,形成高收入、低消费,高储蓄、低流动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收入预期 收入预期是指居民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与经验对可支配收入的事前估计、判断.目前在我国,收入预期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改变,城镇居民固定收入增长缓慢,而暂时性收入变化较大,居民不得不结合固定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来预期收入的变化,并根据收入预期安排消费支出.(2)我国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导致现期消费需求下降.(3)宏观经济环境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人们将调整其收入预期.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会下降,那将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反,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上升,则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4)居民实际收入的低幅增长使居民收入预期呈下降趋势.1995年-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于5%-6%左右,这与GDP增长相比,处于低位徘徊.由于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迫使居民放弃高收入幻觉消费,因而消费更加理性化.(5)我国与收入、消费有关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到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从而带动或抑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正>消费对于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受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和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各地消费恢复压力明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让广大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想消费。根据海峡两岸暨港澳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大陆(内地)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9.74,收入、就业和消费意愿分项信心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环比增长。  相似文献   

12.
消费动机很复杂。往笼统了说,消费等于收入减去储蓄,提高收入、降低储蓄,就一定能促进消费;往细了说,消费事关每个人的生活主张,影响人们消费的理由不可穷尽。一季度消费缩水,需关注反弹缺口2020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形势明显好转,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仍下降21.9%(扣除价格因素),是什么在阻碍大众消费?  相似文献   

13.
从农民消费行为看扩大内需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几年来 ,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旨在通过扩大投资 ,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然而 ,内需不足尤其是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局面仍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开拓农村市场 ,是缓解当前通货紧缩压力及培育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新机制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与收入或储蓄之间的关系是若干经济问题的核心。居民储蓄是国内储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储蓄积累是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资本积累性投资又一直是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居民储蓄增长模型,可以对影响居民储蓄增长变化的主导因素作出分析,从而对居民储蓄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在分析居民储蓄增长原因的基础上,选择适当变量建立模型,并对模型加以解释。一、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原因1.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是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决定因素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有3624亿元,到1995年增长到5749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7%,居民可支配收入则从1638亿元增加为39759亿元,年均增长20.6%。经济规律表明,居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高于消费的增长比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台州农村消费呈现出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规模日益扩大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增长乏力,消费倾向减弱等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预期下降、收入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建议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加强农村基础和商业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等措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财富目标的居民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斌 《统计研究》2008,25(2):65-70
内容提要:本文在借鉴缓冲储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关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假设:即中国城镇居民同样也有财富目标,当实际财富低于该目标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与缓冲储备理论的最大不同是,本文假定财富目标与持久收入的比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当预期支出比预期收入增长的更快时,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就不得不提高储蓄率。利用我国1999-2005年28个省的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一是就业率下降加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二是教育、医疗价格上涨过快以至于许多家庭的预期支出增长率超过了预期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消费信贷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制约消费升级的主要因素1.收入因素。由于收入制约或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良,导致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目前,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效应弱化,就业困难,职工收入受到影响,进而阻碍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的加快。此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对消费升级仍有较大限制。2.消费政策。由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一些居民有能力消费,愿意消费,但是也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合理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收入也不断增长,而在收入支配上却表现出一种重储蓄积累轻即期消费的倾向。尽管银行连续降低储蓄利息,但老百姓手中的钱仍然大量地送进银行,家庭储蓄仍在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2002年未乌海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3亿元。百姓把手中的部分钱为何要存入银行?近日,乌海市企业调查队对全市50户家庭的储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9.
李斌  文超 《统计与决策》2011,(10):86-88
文章从替代弹性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将政府消费内生化的居民消费函数,考察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运用湖南省1978~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消费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政府消费的增加也会使得居民储蓄增加和价格水平的上涨。  相似文献   

20.
林玲  王虹 《统计与决策》2012,(12):122-125
文章在对居民储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经济变量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对居民储蓄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均为最大;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在长期对居民储蓄有影响,分别为正向和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短期无影响;预防性动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