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论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丹娜 《探求》2013,(1):16-21,30
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探索民族复兴的历程中不断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全党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和回答,提出很多新思想、新概括。  相似文献   

3.
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胜利的七十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两次大的飞跃。一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两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唯一历史选择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是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5.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我国长期秉持的人民民主理念相契合,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相呼应,是我国长期探索民主形态、建设民主政治的最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人民导向,不断与时俱进、自我完善,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道路百年探索的重大实践创新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从实践效果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超越了西式民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民主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2):43-4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5年来,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就是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反复证明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7.
李晓钦 《社科纵横》2008,23(7):9-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国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探索过程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8.
张晓明 《创新》2013,(6):42-43,63
“中国梦”作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是在实践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与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融道路、理论、制度为一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与制度保障。对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去不断地领悟与感受。只有理论上的自觉才有行动上的坚定,才能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伟大实践中去圆“中国梦”,才能通过中国梦去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声音,从而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民生思想成果。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民生思想又作出了新的贡献,集中表现为以"民生"为基石和逻辑起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框架,开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7):11-15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对国情与世情给予科学全面的解读,为中国道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引领航向。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遵循历史价值观、问题意识,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身处新的历史坐标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对话语权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顶层倡议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场域,心系国家命运,把握意识形态坐标,放眼国际视野和书写21世纪全球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告诉人们一个根本道理,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成功的根本奥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自身宪政修养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是否能健康、顺利发展.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和建设党,其法治宪政修养日臻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趋势提供了基本依据.概括来看,其表现具有四种趋向:第一,20世纪80年代执政党接受了以宪法治理为核心的法治理念,开始逐步制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第二,20世纪90年代执政党以法治与宪政理念为价值选择,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第三,进入21世纪头十年左右执政党的宪政修养日臻成熟,具有较强的宪政意识,开始尝试宪政制度建构的具体实践;第四,可以预期21世纪头十年之后执政党的宪政修养会更加成熟,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将必然从党内制度迈向宪法法律制度,彻底完成从人治到法治、从宪法到宪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刘强  李保林  高云 《探求》2013,(2):10-14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把握实践特色,可从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彰显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坚持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阔性这样四个视角来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本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凝结了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的心血,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也为其提供了借鉴价值。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人本思想的确立与发展,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60年的艰难探索、成功实践、基本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离开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特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是中国作风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四是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实践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仍生活在十月革命开辟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问断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了充分的思想酝酿与理论准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而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指导原则。毛泽东在探索中既留下了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误的教训,这两方面都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因此,不论是从历史实践上还是从理论逻辑上说,毛泽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