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颖 《淮海文汇》2005,(3):36-3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那些温婉可人的花妖狐魅形象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与此同时,另一类女性形象却被冷落,即《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她们常被称作“河东狮”或“胭脂虎”,凶悍残暴、狭隘善妒,人们遇之如遭“附骨之疽”,避之惟恐不及。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形象,发掘她们悍妒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疯女人”一直是众多女性作家所钟爱和关注的形象。英美女性文学的疯女人形象从《简·爱》的伯莎·梅森到《黄色墙纸》的“我”再到《秀拉》的秀拉,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被禁锢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奋力解除禁锢“从黄墙纸后爬出来的疯女人”和不屈不挠将“疯狂”进行到底的疯女人三个阶段。疯女人所走过的从被禁锢到完全独立,从“他者”到“自我”的“疯狂”之路,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由混沌到觉醒、由蒙昧到成熟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主题。19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梦”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或传统顺从,成为了“美国梦”悲剧的牺牲品;或独立自强,在追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对“美国梦”文学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看清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徐克的电影中都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徐克从不把自己电影中的女性往传统妇德典范的标准来塑造,这也是徐克区别于其他男性导演之处。其导演的《刀马旦》作为一部“三个女人共演的一出戏”在当年充斥着“阳刚美学”氛围的香港影坛并不被看好。而最终在影片呈现出的三个女性形象,却是颠覆了电影银幕上女性只是作为“花瓶”存在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在一直以来的父权制社会里,作为被支配对象的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或者是沉默的。女性被扭曲的“他者”形象,直接导致了两性的不平等地位,觉醒的女性主义者开始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今天,把女性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生态女性主义不但是女性主义的新发展,更是我们力争建立一个平等的、多元的、两性和谐社...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在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早期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还是晚期的“翻案文章”──《蔡文姬》、《武则天》,女性形象都是第一主人公。相比而言,郭沫若抗战六大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地位不如前者突出,然而纵观这六部代表着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成熟和高峰期的史剧作品,特别是以战国时代为题材的四部战国史剧,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塑造非但毫不逊色,而且因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闪耀出更为夺目的光彩。“古今相通”的主题取向主题是题材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中不乏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而在长期的女性文学研究中,有一类人物形象因其恶声、丑名被评论家们忽略,本文以此类“恶女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展现当代女性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讨她们的生命际遇,表达女性作家对此类人物形象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天使”形象是典律文本中传统男性作家所创造的理想女性形象 ,它体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即被边缘化的女性应心甘情愿地接受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各种社会角色。“天使”的颠覆与女性形象的重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女作家写作的首要目标。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女作家对“天使”形象的颠覆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她们塑造不同的女性文本形象与之抗衡。澳大利亚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揭示不同时期的女作家在颠覆“天使”形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树神黄祖》是《搜神记》中的一篇,讲述的是大树有神灵的故事,是志怪小说中习见题材。如果从民俗文化角度加以分析,会发现其具有独特价值:第一,“黄祖”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个有名有姓、完全人格化的女性树神形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二,这则故事完整地记载了一株大树被神化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民间信仰形成中的推动力量,从这个角度审视,文中的“寡妇李宪”就不仅是一位弱小女性,还是一位“巫者”。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红色娘子军”成立90周年。“红色娘子军”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率先成立的女性革命队伍,开创了觉醒后的农村青年妇女集体投身革命的先河。作为在党的启蒙下女性集体参加革命的典型,“红色娘子军”的革命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各类文艺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源、流、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这里,“源”特指“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历史渊源,“流”特指“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艺术演进,“魂”特指“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少数知识女性开始初步觉醒。单士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积极倡导妇女解放思想的先驱之一,她较早提出新女子教育观,鼓励妇女参政议政、参与社交,反对缠足等妇女解放恩想。尤为珍贵的是她处处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切实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单士厘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给当时思想界带来了“新风”,打破了妇女解放运动长期被男性所主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莎拉.奥恩.朱厄特被誉为美国19世纪下半叶出色的乡土文学女作家。她以清秀娟美的笔描绘了新英格兰地区的风土人情。她的作品大部分描述的是乡村女性,虽然她们中大多要么是年迈未婚,要么是早年丧偶,但是生活的独立和充满活力性情让她们相互照顾、彼此支持、亲近自然,成为朱厄特作品中具有特殊气质的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是妇女问题的直接反映,女性文学的发展总是以越来越强烈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点,真正的女性文学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当妇女问题不复存在妇女获得彻底的解放,“女性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走向消亡。妇女解放始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男女都真正解放了,单一的性别歧视消除了,才能达到最终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子现代教育萌芽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 ,在激进的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鼓动下 ,一批女子深切觉悟 :欲求独立 ,必先在教育上力争男女教育平等。因此一场以女子教育平等为特征的女界教育革命兴起 ,深刻地冲击了几千年的封建女子传统教育 ,对传统的女子教育宗旨、方针、教育内容、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批判和改革 ,从而使女子教育发展进入了现代教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辛亥革命时期,南社女社员作为近代觉醒的知识女性,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的社会转变,以群体的身份来争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利。在"国家主义"的民族叙事下,肩负起与男子共同建构新国度的时代使命。通过组建各种团体来展开妇女解放运动,率先将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融入到国家政治权利的层面,拓新了女权运动的话语权与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19.
旅美作家严歌苓在创作中塑造了一批特别的女性形象,意图通过作品颠覆"第二性"这一概念,提出"女性也是第一性"的观点。但其创作中雌性、奴性的凸显展现了女性"第一性"不过是作家一场华丽的白日梦,从这个角度可以窥见其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席。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体意识在女性文学中的产生和发展建构了中西方女性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女性诗歌来说,女性主体意识构成其灵魂。以女性主体意识为视角,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