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刊2011年第4期发表了陈明远著.丈《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2012年第2期又发表了金岷彬、陈明远合粼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以后,受到海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并收到了相关讨论文章。现将其中田方、梅琳达(Linda Mei)、叶维廉(William Yeap)分别撰写的三篇文章刊登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提出: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修正以后的新的三分期理论,不仅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增加一个“陶器时代”(Povcery Age),而且要把“石器时代”改为“木一石器时代”(Wood—Stone Age)。本文着重阐述“木石复合工具”。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与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与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几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应该修正为“木一石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加上“陶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总之,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紧接着是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3.
历经几十万年的石器时代以后,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在旧大陆的六个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最早的陶器。这是人类文明史前最重大的创造之一。本文作者认为,史前先民对陶器的制作,涉及以下四方面:陶坯泥料的选择和配合、烧制陶器对火的使用和控制、泥坯的成形技术和艺术——陶钧(慢轮和快轮即陶车)、技术装备——陶窑的建造。这些工艺都是石器时代所没有的。特别要指出:陶窑和陶钧(以及快轮陶车)已经超越了石器时代简单的手持工具层次,进步到了技术装备层次。正是陶器的制作方法、装备,为青铜器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是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没有陶器技术装备的创始与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铜器时代。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4.
读《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2期金岷彬(B.Jinmin)、陈明远两位先生关于史前"陶器时代"之论证文章[1]后,敝人慨然同意陈、金两位提出之学术观点——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应划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5.
石器时代末期、陶器时代初期,发生了"农业革命"。陶器使得先民的定居生活得到了保障,在农业革命中,陶器和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等都起了重要作用。陶器技术促进了史前社会大分工。制陶业是当时最重要的分工部门,陶纺轮、陶网坠、陶刀、陶镰、陶锉等,是与木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同等重要的生产工具。特别是陶器作为既能盛水又能用火加热来进行生产的一种崭新工具,解决了煮茧抽丝的技术瓶颈问题,也为粮食蒸煮之后发酵酿酒提供了技术前提,促进了纺织业、丝绸业、染整业、酿酒业、制药业的诞生。陶器在史前的火技术——火热应用技术(炊具及陶窑等)、火光应用技术(照明灯具)和火种存续技术(罃)三大技术范畴都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以陶器为主的这些高度专门技艺的手工业,实现了史前社会大分工。对这些重要分工来说,"新石器"的具体作用比不上陶器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更应该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6.
读了《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2期金岷彬、陈明远《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1],本人完全同意他们的学术观点,现就地球史的气象学成果做一补充,认为"石器时代处于更新世、陶器时代处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7.
"礼(禮)"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礼"是随着原始公社解体、阶级出现而萌芽的。"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系出现等级观念。"礼"起源于陶器时代。远古祭祀礼仪制度中,陶器是最早的也是首要的礼器。通常认为"华夏礼仪之邦"使用的礼器主要是青铜器,这是一种很普遍又很久远的误解。实际上,"礼器"包括陶器和青铜器;甚至在陶器时代,祭祀主要使用陶器;青铜礼器完全是由陶制礼器发展而来,夏商周的礼器中,青铜器与陶器同时并用。只有少数较高级贵族才能够使用青铜器,而在整个青铜器时代,平民日常都使用陶器。陶器对于"礼"的作用,是任何石器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从"礼"的角度也应该说:没有陶器时代就没有青铜器时代。  相似文献   

8.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沂 《文史哲》2003,(6):58-64
社会形态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为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演变阶段,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政治形态来影响以至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据此,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畴主要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其中石器时代又可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小的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应该以磨制石器和农业经济两项内容的同时出现为标志。作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中间环节,中石器时代的存在可能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在具体演化模式和转变速率上各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文化内涵至少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铜石并用时代"一词没有实际意义,概念本身存在较大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近年国际考古新成果启示下,扩展“三分期理论”的定义,将一二万年前并行不悖且密切相关的“制陶工艺”和“冶铜、铸铜工艺”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陶冶时代”(Popery—Copper Age)即“陶一铜器时代”或“高温陶冶时代”的新观点,并阐明了此立论的充分根据。据此,该文作者提出“陶冶时代”的新概念,作为史前史“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铜器包括红铜、砷铜、青铜,陶器包括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等,过去把铜器时代仅仅局限为“青铜时代”是不全面的,正如陶器时代不能局限为彩陶时代一样。陶冶时代铜器技术的发展史,应划分为红铜时期、砷铜时期、青铜时期三大时期。历时一万多年的陶冶时代,也是综合工具和“后期智人”阶段,即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文明起源的三大阶段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起源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事件,而是长达5000年的世界历史过程,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历史时代。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农业———新石器———陶器",构成相互联系的三大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是距今七八千年前,"铜器———城市———文字"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第三阶段是距今五千年上下,原始国家的起源成了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起源不同于环地中海地带的西方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农业、新石器、陶器这三大技术创新源头,有可能进一步上溯到近一万五千年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陶器为视角,从层位学和类型学两个维度,对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遗存进行系统的分期探讨,最终整合为两期三段。重申出土矮体筒形器N2Z4B代表一独立发展阶段的认识,并将该遗迹的性质重新界定为祭坛,同时就其性质变更的意义进行阐述。首次将B型筒形器所代表的时期细分为两个阶段,提出宽带纹筒形器早于垂弧纹筒形器,并以此为线索梳理相关积石冢与祭坛的相对年代。这种以陶器为着眼点,从具体的遗迹单位出发所做的分期探索,有助于为牛河梁遗址丧葬与礼仪性遗存的研究搭建更为精确、坚实的年代学基础,成为红山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重大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于“石器一青铜器一铁器三分期”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三分期理论”必须修正,并提出与此不同的、更进一步的分期法。半个世纪以后,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公认:“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但在“新石器”与“农业革命”两个不同的重大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石器时代”学说暴露了严重缺陷。必须认识到:史前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如弓箭的发明、农耕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等等,都是在“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奠定的。该文作者提出:“木一石器时代”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混合木一石器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蒙昧社会;(2)简单的木一石结合时期——绳索捆绑或胶结的木石长矛、木石投枪等,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级蒙昧社会;(3)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弓矢阶段,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高级蒙昧社会;(4)复杂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半开化社会以及“早期智人”阶段;(5)综合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高级半开化社会以及“后期智人”阶段。由此,必须加强“木石复合工具时期”的研究。该文进一步讨论了“五模式论”和“莫维斯论’’的缺陷,并且指出石犁与大石铲(香)都是祭祀用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分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共和"、"中华民族"和"世界化"等标准.在"共和"与"中华民族"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民国成立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民国以前的"古代"为专制或民族纷争时代,民国后的近代是共和或中华民族形成的新时期;在"世界化"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明清之际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清以前的"古代",中国处于停滞与封闭状态,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时期.1930年代后,多样性的分期方式简化为单一的"世界化"标准,并由此形成中国历史公式,成为历史书写的基本样式.梳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史家如何运用分期策略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还在于检视我们今天业已形成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魏真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29-131
"玉器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界提出的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玉礼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对"玉器时代"应该慎下结论,特别是在目前考古材料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将其视为良渚等文化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宗法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礼器化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两个时期分期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认传播主体在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两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在近代科学分期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传播主体的活动起止为参考,并结合现代体制确立,可以认为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阶段分期为:第一阶段1582-1775年;第二阶段1807-1928年.这种结论必然要涉及如此分期及确定各阶段起点、终点的原则、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8.
对于唐宋之际中国历史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历史学者和域外中国史学者的认识有两条不尽相同的主线索.一是自南宋以来迄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对唐宋之际或之间社会变动的认识;一是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而后衍化成为"唐宋变革"论.这两条线索在21世纪之前呈现各自发展的态势.从范式的角度而言,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经过几代人的建构,有较为严格的分期标准、变革范围和时期,变革走向和影响,从而形成对唐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估价的理论体系,亦即一种特定的史观.美国学术界对日本"唐宋变革"论的修正大致也可作如是观.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对认识中国唐宋以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与中国历史的实际发展道路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中国学术界对唐宋变革尽管没有提出系统的理论范式,但中国学者从自身所处时代反省唐宋变革而塑造的"近世"形象的思考方式,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工电影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报春花"时期、"泥鳅"时期、"向日葵"时期。每个阶段的农民工电影,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思想艺术特征。电影编导对农民工认识的变化是农民工电影分期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20.
只有深刻认识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历程才能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全面把握人类的发展及其阶段性主要就是从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把握人类发展的主线,再从人类发展的主线把握文明形态的演化及其阶段性。为了深入把握文明形态的演进,必须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文明形态的核心和文明演进的主线。历史证明,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自然物质的层次由浅入深而展开的:"生命物质—生物文明"—→"化学物质—化学文明"—→"物理物质—物理文明"。每个大的文明阶段又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小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是依靠采集利用该类天然物质来进行生产的;到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所以"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这三大文明又划分为六个小的阶段或时代:"天然生物时代—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人工物理时代"。这就是人类及其文明的基本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