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再复的主体性文论具有其内在的思想源起,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对它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上,李、刘二人的差异是明显的,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前者的主体论进行了“为我所用”的“改造”。此外,西方古典人道主义及其主体性理论也是文学主体论提出的更为长远的人类思想资源。由是,更可见刘再复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其实,主体性问题并非本体论问题,它属于哲学的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正> 研究主体性不能停留在实体性这一层面上,因为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按照一定目的作用于世界的人。所以我们讨论主体性问题必须在功能性这一层面进行。这样就有必要在研究主体性问题时引入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功能是由组成该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决定的,结构一旦形成,那么就将发挥出一定的功能。系统的结构不同,要素不同,功能也就不同。因此,要把握主体的功能特性,就有必要研究主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因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哲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研究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哲学理论。因此,研究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化进程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就构成了社会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展开论述,只就主体性问题作一社会哲学的思考。这是由于探讨主体性或许能为“人何以能够社会化和怎样完成社会化”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所谓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正是由于社会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有益的作用。然而,人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分歧。现在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全面地、科学地分析主体及主体性问题讨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不同观点,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主客体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真正做到在主体问题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正> 主体和主体问题是近代哲学才明确提出的,而王船山早在十七世纪就涉及到了主体性问题,发表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见解,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主体性思想。一、主体性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弘扬人的自觉能动性一般地说,主体性含有两重意义:一,主体性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活动方式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概括地说,人是主体存在物;二,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主体的特性。王船山对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但他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探讨主体性问题的。他天才地猜测到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问题被称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热点中的热点”,其中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这一方面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主体、主体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主体、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性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对于澄清某些思想混乱、深入研究问题本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主体?从哲学史上来看,不外有以下几种解释:(1)认为主体就是实体.比如说,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就是在实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07,1(6):185-188
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变革。其特点是,在世界观上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在历史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实践主体论,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的价值本性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围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沿。国内近十余年的讨论,已将问题集中在关于主体性的概念规定及其本质特征上。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实践的特性,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这个观  相似文献   

10.
论主体意识与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主体意识觉醒是主体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现代主体性困境则是个体主体意识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性问题的根本解决 ,有赖于主体意识的成熟 ,而主体性问题的提出和不断解决、主体性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 ,又实质性地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曾是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对主体性的探讨所存在的一个重大缺失在于缺乏对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区分。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界线以及价值主体的优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明。这一思想理路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坚持这种区分,把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视为主体性在性质上有着重大不同的两个维度,我们将可以在扬弃主体性狭隘的认识论内涵的同时,维护其丰富的价值论内涵;可以在拆解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立场的同时,为价值主体的存在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辩护。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最为精髓和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唯物主义具有本原性主体,但缺乏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认识主体性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是实体范畴,它包括生理、社会心理、知识结构及思想体系等几个层次。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不是纯生物学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所以,主体性就是主体在社会实践和认识中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实践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性和意识能动性,如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等。主体是物质和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客体是认识两极中的一极,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客体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作用问题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理解。深入探讨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乃至认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缺憾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认识主体性问题被推上了认识论舞台。人们开始不断思索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打破原有的认识论构架,确立新的认识论构架。认识的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认识的主体性,使之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目前已拥有了大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虽然是近代哲学明确提出的,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哲学史上却由来已久。自先秦开始中国传统哲学就特别重视人的主体性问题,后来许多哲学家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主体性问题在哲学和文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学术争鸣,历史学的主体性问题也开始被提出来讨论。我认为,在特定史学范围内,主体性应是指研究主体——历史学家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显然,这种主体性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内涵。而本文将讨论的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则是其观念形态的表现。由于历史学是史  相似文献   

17.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三维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主体性研究走向具体与深入的表现。作为一种关系质态,对其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主体依托下,个人交往主体性表现为个人交往主体性意识、需要和能力;在活动视阈中,个人交往主体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关系格局上,个人交往主体性主要通过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表达。要言之,可借助个人主体本身、动态交往活动和静态交往关系等载体,对个人交往主体性进行三维呈现。  相似文献   

18.
主体与客体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展开研宄和讨论的重大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怎样正确地或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不久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由该校哲学教研室和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的《主体与客体》一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主客体的规定性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研究、主体性问题研究、主体与思想方法、主客体关系与实践、毛泽东主体思想研究、中外主客体学说研究等。全书共28.5万字。著名哲学家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作为代序言。他说,主体性问题和实践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因为实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的若干具体规定作出把握的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所进行的重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致力于探究主体的新质形态与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主体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论争,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分歧。实践主体哲学中人与自然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是目前存在对人主体性理解的误区,为此,须重新界定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