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的文豪。他的才能不只限于文学创作上,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然,他作为诗人,更是在国际、国内久负盛誉。 郭沫若的诗歌佳作,首推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女神》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光辉起点,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路先锋。 《女神》写作于伟大的“五四”运动前后。诗人是时代的诗人,诗歌是时代的号角。《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在新诗领域中的体现,给我国的新诗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题材、新的风格、新的形式,在思想和艺术上开了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2.
<正> 长期以来,许多现代文学史论和研究《女神》专著极力强调《女神》的历史意义,为加强其倾向性而论断说,“《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奠定了我国新诗的基础,开了一代诗风”等。此种观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有助于正确评价《女神》,我认为尚有待于探讨。现代文学史实表明,我国第一部新诗集不是《女神》,而是《尝试集》。《尝试集》出版于一九二○年三月,《女神》于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这是有目共睹的史实。就是主张《女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女神》的创作中,突破中国传统的感知天地宇宙方式,以现代人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宇宙观:宇宙是奔腾不息、永恒创造的;宇宙是不断直线向前发展的;宇宙与人是和谐的。这种现代宇宙观为以后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表现领域,为新诗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诗质。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以《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为代表的新诗集《女神》,在1921年带着宏伟的气魄、灿烂的形象、奔放的诗体独树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新纪元。《女神》不仅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五四”新文学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营养的洪流中,受到了惠特曼《草叶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将《女神》和《草叶集》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其中某些共同的与不同的特点,进而在新诗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上,总结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诗开拓者的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早已确定了的。其《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发现的郭沫若《女神》集外佚诗,为研究郭沫若的文学活动及贡献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但应实事求是的对待这些佚诗。 就从《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邓牛顿辑《郭沫若〈女神〉集外佚文》中的诗来看,我以为都是作者编集时筛选下来的“次品”,大抵属这样几种类 作为新诗开拓者的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早已确定了的。其《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发现的郭沫若《女神》集外佚诗,为研究郭沫若的文学活动及贡献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但应实事求是的对待这些佚诗。 就从《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邓牛顿辑《郭沫若〈女神〉集外佚文》中的诗来看,我以为都是作者编集时筛选下来的“次品”,大抵属这样几种类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始由。当人们一提到被誉为现代文学三大巨匠“鲁郭茅”之一的郭沫若,凡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管他是否熟悉郭的文学业绩──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女神》。几乎可以说,郭的名字、郭终身的文学业绩在知道他的人们印象中,总是最先地要和《女神》这个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符号所指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其以《女神》标名的因开一代诗风而被公认为新诗运动中的第一座丰碑、而被“称得起第一部伟大新诗集”、而成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三叶集》蕴含丰富的诗学信息.郭沫若等在《三叶集》中有关“人格忏悔”的探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场”,一个反思性“内面”得以登场.在诗学意义上,这标示着现代抒情主体的裂变与生成.《三叶集》建构的诗学观念在诗集《女神》中得到具体显现,二者构成互文性文本.《女神》显著的艺术特质是以抒情为本,确立了抒情的诗学本体地位.《三叶集》与《女神》共同推进了抒情主义诗学的建构,在早期新诗观念的建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成甲 《河北学刊》2004,24(5):195-200
郭沫若与李大钊在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曾有一段心神相通、旗鼓相应的密切联系.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们作为天津和四川的学生领袖,曾共同为重建现代国体而发动罢课与请愿斗争.1913年冬赴日留学后,李大钊以论文《青春》、郭沫若以新诗《女神》又为再造中华和重铸国魂而发出共同的爱国主义心声.《女神》是李大钊青春思想的诗化;《青春》是郭沫若理想国家的象征女神的理性化身.  相似文献   

9.
历来对于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研究,主要以诗集《女神》为对象,特别是解放后出版的各种新文学史中评述郭沫若的部分,其中的评述,论及他五四时的新诗时,只提《女神》而不涉及《女神》集外的佚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论郭沫若《女神》的历史地位李乐平虽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于1917年就已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诗的创作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后起的郭沫若才称得上新诗的奠基者;虽然说胡适于1920年3月就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它开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新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显著的地位。《女神》中部分诗篇,曾于一九一九——一九二○年刊登于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上。作者编集成书时,取名《女神》,并写了《序诗》。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发行,列为创造社丛书之第一种。初版本《女神》,分三辑:第一辑收《女神之再生》等三部诗剧;第二辑下分“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收诗十篇;第三辑下分“爱神之什”(收诗十篇)、“春蚕之什”(收诗八篇)、“归国吟”(收诗五篇) ;连同《序诗》,全书共五十七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诗的草创时期,郭沫若迎着“五四”时代的狂飚,以火山爆发式的《女神》,横厉诗坛,树起革命浪漫主义旗帜,开拓了新诗创作的崭新局面。《女神》是“五四”新诗的佼佼者,郭沫若是当时最杰出的一位新诗人。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的潮流,给正在日本留学,过着异邦生活的郭沫若带来了希望。”读的是东洋书,受的是西洋气”(《三叶集》),欺凌和压抑早已郁积于心。他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这个“对于旧有的封建礼会做决死的斗争”的民族“自卫运动”,并组织“夏社”,撰写文章,宣传“抗日”。然而,对于郭沫若更突出的彤响,则是进发出创作的灵感,“得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于1918年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女神》象一颗晨星,照亮了“五四”时期的诗坛。它的出现,在作者来说,不是偶然的。它是诗人激情火山的爆发,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腾,突破旧诗束缚的飞跃。然而,火山爆发之前,是先有岩浆之涌动的;革命思想升腾之初,是先有真理之探求的;突破旧诗束缚之先,是已有旧诗之操戈的。所以,《女神》出现以前,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底蕴,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女神》中最早的诗篇究竟写于何时,解放以来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例如邓牛顿同志说:“郭沫若从一九一八年夏秋开始试作新诗。”(《南开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谷铺林同志说:“郭沫若同志从一九一八年初夏从事文学活动……”,并且具体地指出:“第一篇《死的诱惑》写于一九一八年初夏”(《破与立》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楼栖同志说:郭沫若“从一九一九年就开始写诗”(《论郭沫若的诗》一九七八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韩立群同志说:“《女神》写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破与立》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16.
女娲神话的现代阐释——《补天》与《女神之再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作品《补天》和郭沫若的作品《女神之再生》都是五四时期对女娲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阐释,寄托了两位大家对历史的思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对现实人生的不同理解和相异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许霆 《江苏社会科学》2002,2(2):185-190
“现代性”是个内涵复杂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其次成为一个价值观念。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文学品格上的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可以称为“现代品格”。中国新诗运动初期,主张同旧诗划清界限,体现了时间观念上的现代性标准。到20年代中期后,诗人们开始注意新诗的现代品格问题。新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是30年代前中期、4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新诗的现代品格是个混合体,大体概括就是现代情绪(涉及新诗的内质)、现代思维(涉及新诗的技巧)和现代语言(涉及表达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新诗集,它和鲁迅的《呐喊》在小说方面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一样,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继住开来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女神》的评价,特别对《女神》主题的认识还很不够;一般虽都承认《女神》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和朦胧的革命理想,但却认为其主题是歌颂祖国,歌颂自然,所表现的是爱国主义思想。邓小平副主席在郭沫若同志的悼词中说:“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这是对《女神》最确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新诗标准问题是百年新诗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从现代性维度来看,其标准的形成在现代性中遇到了挑战,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不同范式之间的冲突,新诗审美价值取向的摇摆等多种因素,都对新诗文体规范的生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是新诗现代性本身的后果之一,也是我们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一个方面.而新诗标准和文体规范的建构,需要在"新诗标准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新诗标准建构取决于诗歌审美价值标准"、"新诗标准建构需要直面现代性的反思性"等几方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女神》研究中,泛神论问题一直为人们所注意。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是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温床,是革命力量的一股源泉,《女神》中处处跳动着泛神论的脉搏,“‘女神’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