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荟萃起来加以综合研究。文章在全面描述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发展演变轨迹的基础上 ,论述了它的审美特征、表现形态、语体风格及叙事方法。文章还进一步把现代讽刺幽默小说放在世界讽刺幽默文学的格局中进行审视 ,揭示其民族的、时代的讽刺幽默品格、历史局限及其成因 ,为当代讽刺幽默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2.
本文廓清了人们对传统讽刺小说的理论误区,并对明清讽刺小说的发展轨迹作了清晰的勾勒。在叙述的过程中,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讽刺艺术对讽刺小说的浸淫与渗透,并从古代讽刺小说文体的演变中归纳出明清讽刺小说的艺术规律。本文还对明清讽刺小说的叙述模式与艺术图式作了简要的总结,并试图通过与西方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抽绎出明清讽刺小说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鑫荣 《云梦学刊》2007,28(6):89-92
明清讽刺小说可分为文言与白话两大类型,他们表达的核心意义则具趋同性即讽刺主题意义的表达。它们都秉承“史传”与“诗骚”的叙事格式,通过文体的互变、互渗,各自展现小说的叙述风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清讽刺小说要比明清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所呈现的文体形式更丰腴、更多彩,所涵盖的讽刺形式甚至横跨了神魔、世情类小说,因为明清讽刺小说把神魔、世情类小说固有的叙事方式熔铸到小说的讽刺体裁之中,这使得明清讽刺小说真正有了“文备众体”创作畛域。  相似文献   

4.
亚历山大.蒲柏是英国18世纪早期伟大的古典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讽刺和英雄双韵体而著称。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以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完善了英雄双韵体这种写作形式,并加强了文学界的讽刺风格。蒲柏的英雄双韵体具有如下特征:规范、平衡、对偶、简明、清晰、准确。蒲柏的讽刺是气势磅礴的、是充满人生哲理的,他的观点是乐观的,而他对人类和社会的责任心就体现在他的讽刺当中。对英雄双韵体和讽刺两个方面探讨能了解蒲柏的诗歌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倾向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观,后期是中西交融的婉曲含蓄与辛辣直切并重的讽刺风格观.发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中西方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戏剧品种。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和喜剧;而在中国,完整形态的戏曲则是在公元12世纪方始形成。二者之间,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总结戏剧实践的戏剧理论,中西之间也是颇有差异的。l戏剧艺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便有着尊崇的地位。与此相应,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也是十分推重的。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就认为:“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  相似文献   

7.
郭志强 《晋阳学刊》2006,(2):114-117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较早是由鲁迅论及的,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讽刺小说”的论述被后来的众多文学批评者奉为对古代讽刺小说批评的典范,但他们没有看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发现鲁迅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形成源于很多方面,东西文化和文学影响是重要的生成机制。东西方幽默讽刺艺术的影响在老舍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老舍"取益"于狄更斯及中国传统小说的幽默艺术,而某些弊端也可以从那里找到根源。老舍在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下,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形成了检讨传统文化、批判国民性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讽刺艺术是一种忽略了讽刺的讽刺。他温婉宽厚地将讽刺寄寓在客观的艺术描写之中,始终对准半封建培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丑恶,并为塑造典型的人物服务,形成了静冷深刻、绵藏针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在40年代的国统区,诗人以强烈的使命感与敏锐的政治性,纷纷以笔为枪,对反动派"最后的演出"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形成讽刺诗创作的潮流.他们将愤怒化为讽刺,把轻蔑转为嘲讽,从腐朽势力的垂死挣扎中发掘末世的荒诞,以喜剧的方式埋葬充满悲剧意味的旧时代.袁水拍、臧克家等人的作品,目标明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在讽刺诗创作的思想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受;另一方面,也容易投世人之所好。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诗派对唐诗创作特点和创作要素的某种汲取;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也毋宁说是宋诗派向"宗唐得古"风气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07,27(5):110-113
中国新诗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诗体建设的形式问题,新诗作者普遍滥用自由,导致新诗文本的浅白、啰唆和枝蔓芜杂。因此,新诗作者应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强化形式意识,注重新诗诗体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新诗的整体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贺诗风宋末即有仿效者,至元初,谢翱、刘辰翁等提倡揄扬,促成了李贺诗风的影响扩大。宋末元初诗人对李贺的接受和学习,一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宋末元初家国巨变的惨痛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李贺,欣赏李贺。  相似文献   

15.
《文苑英华》历来被认为是续《文选》而来,其与《玉台新咏》的关系极少被关注?《文苑英华》与《玉台新咏》重合诗歌 87 首,这透露出宋初与梁代后期的三个文学共性:其一,对艳诗“吟咏性情”功能的认可;其二,对梁代永明体诗人与宫体诗人态度的相似性;其三,文辞尚丽的相类性?此外,《玉台新咏》在编纂体例上对《文苑英华》也有影响?从选本批评角度对宋初与梁代后期的文学共性进行探讨,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分体编录型文学总集在宋初的演变特点,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宋初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姚圣良 《云梦学刊》2005,26(4):46-48
在虚浮纤弱的初唐文坛上,革新派诗人“四杰”与陈子昂能够有所突破,写出颇具“骨气”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楚辞》的接受。对《楚辞》的接受,增强了“四杰”与陈子昂诗歌的情感力量,也丰富了他们诗歌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80年代一批被迫放弃过写作的中国诗人的“归来”,既意味着社会体制与文艺观念对历史存在的重新接纳,也象征着中国诗歌的死而复生。这些诗人从“说真话”出发,以真切的个人经验见证了时代的错乱和灵魂的挣扎,修复与重建了人与诗的尊严,给中国诗歌史留下了无以替代的特质。其中,穆旦与昌耀等人的诗歌成就,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郭沫若研究与当代学术界接轨的过程中 ,与《女神》相关话题的新诗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女神》创作的现代性问题 ,也是解决新诗现代性乃至五四新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现代新诗从其产生之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 ,《女神》以及现代诗直露的抒情方式及其相应的平民意识成为现代诗人情感爆发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与李商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云 《文史哲》2002,(4):82-85
《红楼梦》对文学传统的承继 ,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楼梦》所受唐诗尤其是李商隐诗的影响 ,值得人们充分认识和关注。《红楼梦》虽是小说 ,但通体浸透和充盈着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的才情 ,尤其在善于用典而富含寓譬、内容隐晦而让人猜测、凄婉哀伤而极富朦胧之美等诗美特色上 ,无疑都或多或少得益于李商隐。具体表现在《红楼梦》的书名取意、作意构思、人物故事以及诗词描写和意境创造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