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上帝·宇宙·人》王丽云《上帝·宇宙·人》是一部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哲学家尼古拉·库萨哲学体系的专著(作者李秋零,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博士文库”丛书)。它以库萨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宇宙、人为基本线索,详尽、系统地探讨了库萨的哲学思想。本书的...  相似文献   

2.
“S·(之)·VP者”结构当为中定结构。首先从语义角度和范围定语的构件成分角度来分析了“S·(之)·VP者”不为定中结构,然后探讨了这种中定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类由自然万物体悟到的至诚率性、众生平等、虚静无为、生生不息之类宇宙精神,与人类的文学艺术有着重要关联。在常常被视为文学艺术通则的真善美的追求中,即隐含着宇宙精神的神髓。在具体作品中,则主要体现于自然礼赞、社会理想与人生追求三个方面。在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作家、艺术家,正是凭依“宇宙人格”之素质,得赖“宇宙精神”之光的照耀,才达致了高超的艺术境界,才创造出了具有“天地之大美”之作。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得益于他博采众长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更依赖于他以高度自觉的文人意识所精心营构的“效果”理念。坚持以激荡读者心灵为核心的创作原则,大胆尝试对小说诸元素以及小说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法的融合创新,不仅为爱伦·坡的作品增添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使他在小说领域开创创作模式之先,为美国文学的独立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其小说《威廉·威尔逊》通过对主人公身上“异己性”的描写,将心理探索同道德探索结合起来。“异己性”是难以调和的内心矛盾、内心冲突所造成的人格分裂。作者着重从心理根源人手,运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原理,以《威廉·威尔逊》为例,分析异己性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文学新奇性的偏好既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认知进化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可以发现他在创作中抓住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偏好,并挑战着不同时代的读者心理,由此说明文化因素与认知进化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是促进文学创新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7.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智、情、意的统一,这正是“欧·亨利手法”的艺术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梅勒的存在主义宗教观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思考。梅勒将宗教思想视作自己的存在主义与法国存在主义的基本区别。梅勒的宗教观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高扬人的精神价值。梅勒的宗教观认为,世界呈现为由上帝—人—魔鬼三者构成的宇宙模式,其中人作为上帝的盟友与上帝一同对抗魔鬼。这种宗教观肯定了恶的绝对存在,对上帝的万能属性进行质疑,并强调人的价值和力量。梅勒的文学创作是对此种存在主义宗教观的形象化表现,呈现出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态观念以及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鸟·兽·花》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文本,其展示的不仅仅是“生物圈”的生态,更注重的是通过抒写“生物圈”来思考“精神圈”的生态失衡问题。《鸟·兽·花》的创作,不仅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更展现出生态诗人通过文学的力量拯救人的灵魂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0.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及其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汉代经学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对应,《汉书·艺文志》建立了严密的“载道”体系,“六艺”对其他各略具有规范意义,“诗赋”略的划分使“文学”的类别属性首次得到揭示,其又被划归于“载道”体系当中,使“文”与“经”(道)发生了事实上的联系,奠定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施启良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发表了《宇宙统一于信息吗?———与王存臻、严春友同志商榷》一文,对“宇宙统一于信息”这一命题提出种种诘难。其实,施先生误解了这一命题。所谓“宇宙统一于信息”,不过是说宇宙统一于物质的属性,这一命题是对恩格斯关于物质同一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宇宙“统一于信息”与“统一于物质”这两个命题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前一命题以后一命题为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后一命题的具体化,它揭示了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互联网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为全息统一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全息论正是把中国某种古典思想嫁接到现代科学发展之树上而出现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14.
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倾向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早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死亡、凶杀、复仇、恐怖为主题.坡坎坷的人生之路、与众不同的文艺理论和他生活的时代特点对他的思维方向和文学创作的表现内容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借助第一人称叙述、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坡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怪诞诡异的恐怖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法国现象学家马里翁在 《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于海德格尔的 批评。一方面,马里翁接受了海德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批判,把形而上学的本质理解为一 种 “存在-神学”,其核心原则是将上帝看成是一种 “存在者”;另一方面,马里翁又反过来批评海 德格尔使上帝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偶像崇拜”。马里 翁认为,上帝既不是任何意义的 “存在者”,也不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而是一 种至高的 “爱”或 “馈赠”。作为这种 “爱”或 “馈赠”,上帝逾越了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精确定义至今尚未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它的范畴不便确定,如文化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硬文化与软文化之分,等等。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文化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原苏联学者谢班斯基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全部物质和精神的成果、价值以及受到承认的行动方式。”日本学者小野佑指出:“文化包含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这些观点揭示了文化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也揭示了文化的内涵。我国近年来,若干关于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服饰文化……研究的图书,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紧密关联于“万物统一体”的“上帝”概念.这一概念深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文化土壤:康德哲学中的现象—本体之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无不直接滋养了福禄倍尔的“上帝”概念,因此这一概念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形态而非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概念.“唯心”与“上帝”不应成为研究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学术雷区.标识着西方哲学之高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孕育了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教育不是灌输,教育亦不是嫁接,教育是对人的内部精神法则的完美呈现,只有这种自内而外的充分呈现才是“人的教育”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其代表作《厄舍府的崩塌》以死亡为主题,贯穿活埋、死亡、邪恶等多种表达。在这部小说中,爱伦·坡通过渲染阴郁、恐怖的气氛表现了死亡的梦幻之美。这种另类的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多舛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观,“文气”说的创作论,“文非一体”的文体论,并针对“文人相轻”提出“审已度人”的文艺批评的态度。从而确定了曹丕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典论·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对《水浒传》中像李逵武松之“汉子气”有独到的品鉴:洒脱而妩媚,明朗而俊伟。实际上,这种汉子行径也有其真理性一面,与普通人文世界不同,他们纯直无曲,当下即是,所以理无大小,一有不义,即时打去。上帝之路、孔圣之路和水浒汉子之路构成人类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三种路径,在人性中分别体现为宗教精神、人文精神和侠义精神,此三种基本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