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为观察解读对象,借用中国画以抽象的符号表现程式这一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文化阐释。认为恩施土家族傩愿戏在三段式表演中运用程式化符号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对其艺术语言研究有利于它的保护、传承及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舞蹈语言符号为研究主体,运用皮尔斯符号学中的经典理论对其进行解读。主要从舞蹈与皮尔斯符号学之关联、舞蹈体现皮尔斯符号学“三元说”、舞蹈与皮尔斯符号学之无限衍义、舞蹈与皮尔斯符号学所指对象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探析。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皮尔斯符号学无不透露着与舞蹈艺术紧密相关的各种理论支点,这对于丰富舞蹈理论和舞蹈实践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舞蹈艺术是承载文化基因的“能指”,文化内涵是艺术符号的“所指”。湘西苗族接龙舞缘起于接龙祭祀活动,亦缘起于对生命的维护和延续。接龙舞中的崇生意识塑造于山地与农耕文明交织的地缘环境,强化于苗民对龙神与巫傩的信仰仪式,表现出与自然万物共生的泛生命观内涵。  相似文献   

4.
影视剧中的符号是常见的一种影视信息、作品内容的传达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涌现,科技的进步,符号也在不断地转化着身份,改变着形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剧《走西口》中符号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试图从符号学角度解读该作品蕴含的审美思辨、历史底蕴等,并论证符号在传播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几个重要理论观点及介入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概述,然后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分析并试图全面准确地解读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整体建构问题。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参与社会实践是各种社会符号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正> 还傩愿是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或称其为“撬弄”(似为汉语“跳傩”的音讹).它是苗巫们用汉语咒祝的主要法事之一,是苗族民间的一大文化娱乐方式.据清代湘西苗区方志记载,还傩愿短则一日,长则三日,“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尝,名曰歌钱.其曲最为鄙俚.……数厅邑中不为所愚者鲜矣”.可见其影响之大和涵盖面之宽.表面看来它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还傩愿表面看来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一、还傩愿与苗巫文化的渊源关系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傩文化与楚巫文化的比较研究证明,楚巫文化是傩祭、傩仪和傩戏的重要源泉之一,傩的发源地当在沅湘之间一带地区。但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对楚巫文化民族属性的解剖分析,从而掩盖了傩文化与多个民族文化尤其是苗巫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早期生活的种种史实已慢慢湮灭。一些保留在古代文献中的遗珍,也常被后人从自己的角度去删削、润色,逐渐弄得面目皆非。就舞蹈来看,不少还保留着一些古老遗风的舞蹈动作,也往往因为被视为动作“粗俗”、“猥亵”等,难登大雅之堂,终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苗族的巫术舞蹈却把先人们创造的古文化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其中的生殖巫术舞蹈,我们至今仍能看到实属不易。通过对苗族生殖巫术舞蹈的研究来探讨艺术的起源,这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沉默"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空缺语言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尽管不同民族对其解读和表述方式不同,但它具有人类不可或缺的、极强的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以俄语和汉语为语料,从语用角度分析"沉默"这一空缺言语行为,能为交际的成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精神的内在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4.
毛南族“肥套”融合了毛南族的傩歌、傩舞、傩乐、傩诵等形式,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肥套”在传播中蕴含着大量符号,这些符号类型丰富多样,意义的产生遵循着特定的程序,各种符号具有着多重功能,借助于这些符号,实现毛南族傩文化的沿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沉迷游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受到了媒体和各个领域的学者的关注,从任何角度入手所进行的游戏研究均不能回避这一点。游戏符号学在应对这一具体的游戏文化现象时,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将其视为一种变异的社会心理加以批判和纠正,而是从游戏自身形式的符号构成与参与者的符号身份两方面,重新认识游戏沉迷现象的因由和趋势,寻求破解的方法,解读游戏及其相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旅游:人际符号互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析,旅游就是一个主客双方运用旅游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通过描述这一互动过程的模式,指出符号互动的枢纽是对符号意义的解读,并论证了符号解读对符号互动运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考察西南地区时关注的占卜研究进行重新解读,指出陶云逵所讨论的羊骨卜、卜和鸡骨卜构成了巫术演化的不同阶段。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羊骨卜是巫术思维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符号基于约定产生,作为能指的兆象和作为所指的卜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兆象相互之间也没有构成规律性的关系。而鸡骨卜是巫术思维的另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兆象也即所指之间出现了语法规则——主客二元的分类原则。这是将自然与社会整合成一个秩序整体的认识方式。本文认为,对巫术两个阶段进行区分的重要性在于,一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巫术和理性并非截然割裂而是前后相继,二是指出文明不可能摆脱巫术,而重视巫术的伴随,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与构建开放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正> 这里所谓的“内容传达”,是指苗族民间舞蹈的姿态动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若从舞蹈本身所指代、传达的对象和意象看,大致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和娱乐舞4类.A巫舞系统.这部分主要与鬼神、神灵有关,如湘西苗族《接龙舞》、《奶傩芭傩舞》、《跳香舞》,桂西北苗族《舞纸马》、《巴单舞》、《踏索舞》,黔中南苗族《粑槽舞》、《刀梯舞》、《跳洞舞》、《雷公舞》,黔东南苗族《鼓藏舞》、《马刀舞》,黔西北、滇东北苗族《神鼓舞》、《鼓笙舞》,广西融水苗族《拉鼓舞》等等,是一个庞大的舞蹈系列.它与学术界通常所称的“宗教舞”有近似之处,但却不能用固有的宗教模式硬套.尽管就其实质而言,神与鬼都是原始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非科学观念,但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认识根源不同,对这二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在苗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以往学界关注到了苗族民间艺人口述中的"歌花"与"歌骨"现象,并将之作为民间歌手的习艺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但对其中隐含的古歌传承规律没有作更深入的阐述,也未将之上升到民间文学"稳定性"与"变异性"这一理论层面进行辨析,大都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上,往往仅介绍古歌传承中存在着这一现象,也没有进一步从学理上进行理论抽绎。本文旨在对苗族古歌这一民间口头叙事传统进行研究,来分析整部古歌的流传、变异过程,重点论述"歌花"与"歌骨"背后所隐含的古歌的稳定性、变异性特征,以此来对民间口头传承文学中这两大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是水族人的信仰,水族人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的祭祀仪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过程的阐述,试图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族的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女性地位以及生殖崇拜等方面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