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姚焱超 《理论界》2014,(5):41-44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学术上一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学术界以往多集中于对他的哲学思想、佛学思想以及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鲜有论及他的治学理念。本文拟以梁漱溟一生的活动和经历为线索,对梁漱溟治学理念作一次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钱曾(公元1629~1701年),字遵王,自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型藏书家。作为布衣藏书家,他终生未仕,故《清史稿》未予以立传。有关钱曾的事迹,详见于钱林撰《文献征存录》卷二之《钱曾传》。他一生辛勤访书、求书、校书、藏书、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共收集各类图书四千一百多种,分别收藏于述古堂,也是园和莪匪楼中。并把自己的藏书编成了《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和《读书敏求记》三部目录书籍。无论从学者,还是从藏书家的角度审视钱曾的一生及其成就,他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历  相似文献   

3.
陆游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诗词著称,在南宋动荡的统治下,成为一代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的楷模.实际上陆游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藏书家,<宋史>中记载他"才气超逸",并没有记载他对于私人藏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陆游的父亲,儿子,祖孙三代都有藏书的嗜好.可以说陆游才气的高逸与他的私人藏书是密不可分的,私人藏书对其一生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余江 《文史哲》2002,(2):86-88
陆侃如先生在屈宋研究、文学史研究和古代文论研究中,都曾处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他一生有两大特点:追求进步,严谨治学。  相似文献   

5.
<正> 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很多。下面,我想就治学的宗旨、态度和方法,讲讲自己的粗浅体会。一、立志求真我常想,人的一生应当是充实的、有作为的。我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潜能,在上大学以前就决定以学术许身。我在北大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  相似文献   

6.
钱穆一生的学问宗主,是民族、历史、文化三位一体的“大文化史观”.其治学的基本立场,决定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温情与敬意”.钱穆毕生坚持的治学路径是史学的,而非哲学的.这与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认知与评价有关.钱穆治学的逻辑方法,是“推寻与会通”.所谓“推寻”,就是寻求新知,发现问题;所谓“会通”,就是贯通事理,解答问题.钱穆探寻学问的重心,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前进的趋向,而是“人生的内在面”,也就是余英时说的为中国人招“魂”.钱穆一向认为,学问关键处是“察”历史之“变”.他反复告诫学生,要区别大变与小变,善于从历史进程各时期的变动中,寻求历史的“大趋势”、“大动向”,从“变”中看传统、精神、力量、生命、个性.钱穆曾多次对学生论及专业训练的“出入”、“功力与智慧”问题.他认为,这里面既包含了古人的治学经验,更是自己的“做学问的方法论”.其要点是“治学当就自己性近,又须识得学术门路”.总之,概括钱穆学术研究的内在理路,就是“探人生文化真谛,为千年故国招魂”.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的大学者王阳明,一生潜心学业,涉猎广博,思维精深,满腹经纶,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吸收、借鉴与批判前人学习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与哲学思考,架构起了以“致良知”的学习目的,“诗、书、礼”为核心的学习内容,“知行统一”为主体的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赵建永 《天府新论》2012,(2):135-139
汤用彤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其一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他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对我国哲学、宗教学学科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皆有深远影响。从学术史与生活史相交融的视角,重新考订汤用彤毕生的治学经历和思想分期,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代宗师的成长道路和探索培养大师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美 《船山学刊》2001,(2):66-68
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教育史上的大家,他的治学思想对于他的思想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一、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辩证关系,以求知的乐趣激活求知的欲望人类本身有一种求知的欲望,这种求知欲望基于生存需要和生存质量的需要。但是,人类面临未知的东西太多,而人的探求未知与奥秘的能力相对来说十分有限。因此,探求未知与奥秘欲望强烈与否,就直接影响到探求效果。如何调动、强化人们的求知欲望,就成了治学的首要问题、基本问题。孔子在他一生的生活实践和治学实践中,对治学的这一首要问题、基本问…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所始终注重的,是治学方法。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即所有的整理国故;还是对于西方学术思想,诸如推崇赫鲁黎、达尔文的“怀疑”精神,尤其介绍杜威哲学及其思想方法等,都是如此。他的作为再造文明手段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无一不是注重于此。他所总结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他一生学术研究所遵循和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体现了胡适对此的深刻认识。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论:“胡适思想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化约论倾向,他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他所重视的永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