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的巫觋与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大江南北普遍存在巫觋信仰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此风更盛。当时所谓“淫祠”、“妖祠” ,大多与巫觋信仰有关。巫觋被认为有治病的功能 ,且能预测未来 ,是人与鬼神之间的沟通者;又能施行厌镇、蛊毒、采生等巫术 ,致人于死。汉族地区盛行的算命、相面、占卜等活动 ,都与巫术有关。巫觋在元代社会中影响颇大 ,但亦有人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20-126
战国时期,从事通神事鬼和推数占卜的巫觋术士,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社会群体。春秋晚期以降,民间巫觋术士群体显著壮大,新兴术士比重上升。民间巫觋方技之士依赖市场而生存,市场生存和竞争压力成为推动战国数术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战国民间私学保证了民间巫术方技之学的传承和发展,也对阴阳家等思想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巫觋术士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国家开始在政策上对其加以贬低和限制,在中国古代巫觋术士社会地位低贱化的过程中,战国秦汉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巫术的历史及现状批判毕巍强当前,中国社会的精神环境正经历着种种复杂而又意义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但是,伴随着所有积极结果产生的同时,各种匿迹多年的非理性迷信现象,也沉渣泛起,并以所谓的“科学”面目出现,巫...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留下了丰富的记录。研究楚辞、汉赋中所见楚人的巫风,对我们了解巫术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一、《楚辞》、《汉赋》中所见之“神”、“鬼”、“灵”“巫”“觋”、“祝”神、鬼、灵、巫、觋、祝在《楚辞》、《汉赋》中交替出现,现据统计所得分述如下:(一)单称“神”,达70例,详见注①。(二)单称“鬼”,得6例(《山鬼》标题不算)详见注②。(三)“神”、“鬼”连称,得8例,按单出递增一倍…  相似文献   

5.
蒙昧的幻想与抗争的歧途——评现代武侠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武侠小说故事的文化背景早已消失,它是现代作者从商业利益出发而虚构的武侠世界。小说中的江湖社会、历史事件与传统武功都具离奇荒诞的特点,体现为对神秘超然物的蒙昧幻想。它所宣扬的江湖帮派、相报私仇和江湖义气则是对现代文明的否定,向人们指出一条个人抗争社会的歧途。这些均是现代残存的封建意识、迷信思想、神秘主义与江湖观念所孕育的怪胎;所以它貌似介绍传统文化,而实为摭拾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确是一堆文化垃圾  相似文献   

6.
巫是古代最古老的文化传播者,是最初的权力中心和文化知识母体,中国古代所谓“王官之学”就出于巫的思考成果。随着世俗权力逐渐向王权集中,原来巫手中的权力逐渐被剥离,与王保持紧密联系的巫逐渐与世俗权力产生距离,变成王官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从发生学角度看,说“先秦诸子出于王官”不如说出于巫术,“王官之学”是巫术文化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黄昆 《天府新论》2021,(5):143-152
1900—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由日本传入的“迷信”一词,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历经三次社会建构,而个体、群体和政党依次充任三个时期的建构主体。从“迷信”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是“迷信面相”的呈现阶段;五四时期是“迷信”话语的阐释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反迷信”的实践阶段。从“迷信”话语折射出的思想冲突来看,“中体西用”和“崇尚西化”构成知识分子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国家权力不仅可以限定“迷信”的指涉对象,而且在舆论宣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迷信”话语建构的历史趋势来看,其内在逻辑不以权力干预而转移方向,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社会语境下,沿着既往思想路径循序渐进和逐步升华,最终内化为人们思维意识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赖永兵 《学术论坛》2012,35(5):110-113
三峡早期巫文化是整个中国巫教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着重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将《山海经》文本和特殊地理地貌相结合,对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早期巫术活动进行了梳理,认为三峡早期巫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就三峡早期巫术活动进行历史分期,一是"灵山十巫"时期,一是政教合一时期,这两个时期都以"巫咸"为显著标签,都分别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志怪中的道教养生王连儒来源于先秦的古代宗教与巫术,以有秦汉以来所兴起的神仙方术之学,无疑成为诱发道教产生的最有力的因素。无论是古代宗教中的诸神创造,还是巫觋系统中的星占与祈祷;无论是神仙家所畅想的列国仙境,还是方术之士对明灭海天的苦苦探寻,这...  相似文献   

10.
禹步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以来,大批跛者加入到"以舞降神"的巫师行列。随着跛巫群体的发展,巫术舞中"步不相过"的蹇跛步法逐渐为众多术士所认同。惯于假托的战国术士宣称这种巫术舞步出自夏禹,并将其命名为"禹步"。从此,禹步即被所有术士奉为经典性的基本步法,且对宗教、巫术等仪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神化跋步、确立"禹步"名称方面,迷信巫术和崇拜夏禹的墨家学派曾起过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中心主义与政治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中心主义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用道德代替政治,使政治道德化;在看待道德与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夸大伦理道德的作用,贬斥法律特别是刑罚的意义。道德中心主义还主张“人治”。现代社会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高度民主和严格的法治。长期以来,道德中心主义始终是阻碍中国社会向这两个方面前进的主要绊脚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奇方异药甚多,而《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之集大成著作,总汇前人,给我们一个极好的机会览其大观。中华文明肇自巫术,中医随之而生,虽绵延发展但不脱旧迹,所谓奇方异药其实是巫术的遗影。后巫觋虽渐渐隐至幕后(并非消失),但许多内容渗入宗教与博物学,于此二者,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许多药学著作吸收甚多,巫术遂从此途径影响中医药。古代中医历经千年发展,终难脱巫术气息,所以钱学森认为中医乃自然哲学的一种,尚未达到现代科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在史前先民的信仰中,月亮有自我发育和自我更新的神力,月神因而成为生命之神。上古时代胶东半岛西北隅活跃着以黾类为图腾的月族,即嬴姓的莱夷以及黄人和弦人。莱都归城,归城实即“鬼城”、“巫觋之城”、“月亮之城”。归城南侧的莱山,是莱夷巫觋祭月,将人之亡魂送归月亮以求能像月亮一样永生的神山。最早的一批方士正是从归城一带的巫觋中蜕变而来。其根据是,莱地月神崇拜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灵魂不死的观念来源于月神崇拜;莱人很早就有航海活动,早期方仙神话中的海中三座仙山(岛),其得名都与莱夷以及月神崇拜有关;海市蜃楼的奇观胜景自古以胶东半岛西北海隅最为常见;莱地近齐,春秋末叶以降地属齐国,邹衍学说风靡于世,莱地自应得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经历巫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历史阶段长于西方,文化的神秘性更具普适、丰赡的特征,再与意象思维的诗情画意相融通,独具别情异调和天然神韵.中国小说叙事的神秘性表现于故事、结构、气韵三个层面,呈现为时空、梦境、法力、星相谶语、万物通变、感应果报、神秘数字、避讳避祸等八种形态.它来自于人的有限感知力的无限比拟、联想、推延;来自于对天地、神兽的崇拜和巫觋、术士、僧、道以及普遍人的个体神秘性体验;来自于诸种体验的结果:巫文化,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观念,仙道、僧佛文化等;来自于神秘体验所沉淀成的民族无意识和思维定式.叙事的神秘性产生于叙事意图实践的需求,出现于主要人物意图行为的紧要处和叙述者急需的关键时刻,成为关键叙事与核心叙事.神秘性叙事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总呈现出结构性和审美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巫傩文化是产生于人类早期文明史上的一种以巫祭傩仪活动为内容,以驱鬼逐疫、了愿纳吉、祈求平安为目的的古老民间文化现象。简单农业社会的广阔背景,是巫傩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求福”、“避祸”的民间愿望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巴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地区。“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地狭而腴,民勤耕作”,以农为主、农业发达,乃是古今四川的特征之一。以农村为主要传播地的巫傩文化自然会在此找到栖身之地,繁衍生息,世代流传。古代巴蜀更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地区,历来被视为巫术的故土,其少数民族“俗好巫鬼禁忌”(《后汉书·西南夷传》)。相传,张道陵(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初到四川曾皈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氐羌族人的巫教,学习降魔驱鬼的巫术,而“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鬼法。”(李膺《蜀记》)“咒鬼之术书”即是氐羌鬼道的巫典。其所创道教,显然与蜀地古羌族的巫教系同源。由川人自古好巫,到源于氐羌鬼族原始巫教的早期道教发端于四川,乃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四川巫风盛行的确证。这些无疑为巴蜀巫傩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有利的文化气候。  相似文献   

16.
一、医学是在破除巫术迷信下得到独立的发展古代,很长一段时期,是神权高于一切,而在神权系統中,最活跃的人物便是巫。执行巫业的人有男有女,他們既能“事神”,又能“降神”,显得无所不能似的。大而对国家兴废存亡,小而对个人穷通祸福,好象都过問得了,办理得了;而在医疗上,更其是巫代替了医。我国文字起源和文字紀录,目前还只能推溯到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巫咸、巫彭,先秦两汉书里也說到他們是“殷賢臣”、“殷大夫”,这两个人正是“初作巫”、初作医”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在中国古代本有祭祀天神、地祗、人鬼和一些巫术迷信;战国以来又有神仙方术一类迷信,长期地在社会上下各阶层中广泛流传。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在佛教的影响和刺激之下,方士把阴阳五行,服食炼养,导引行气,辟谷延年,神仙长生,鬼神祭祀,图谶符箓,巫术迷信等互相杂糅,并同《老子》牵合在一起,造作道书,构成原始道教。  相似文献   

18.
作为精神文明的载体,距今9000~8000年间古老中华即已进入玉器时代,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中,玉器成为部族集团首领与巫觋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重要礼器和用以沟通天地的神器,独占这些礼器和神器的人即为王者,"不王不禘",玉器成为中华古史宗教文明发祥的开端,而创造宗教--巫术文明的就是王者兼巫者,王权源于神权,这显示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和中华文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现代史上兴起了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去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的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把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这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阻力。从现实情况看,思想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林彪、“四人帮”煽动的极左思潮;二是他们制造的现代迷信;三是他们宣扬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世界现。这些东西象精神伽锁一样,至今仍牢牢地禁锢着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叶,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文艺批评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战线,发挥了排击旧事物、催促新事物产生的功能,大呼猛进。它的锋芒,直指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精神枷锁,直指以宣扬“文艺黑线专政”论为中心的《纪要》、直指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另方面,在理论上恢复和发扬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