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与《隆中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以后,刘备集团沿着《隆中对》的路线,进行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后世对此评价很高。唐人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中说:“汉代之季,天下不得不三分,盖有由矣。曹氏挟王之威重,孙氏借父兄之余业,刘氏独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候,即鼎足之势均也。”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中也说:“三顾而  相似文献   

2.
人才资源与三国鼎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与三国鼎立丁邦友魏晓明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当时北、南方①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处于相对均势的结果。但是,人才因素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以国力而论,吴比蜀强,然而,在北伐曹魏这一问题上,蜀却比吴积极得多。国力弱小的蜀何以要不...  相似文献   

3.
公元215年,蜀汉刘备率5万精兵东征伐吴,史书明载关羽是从征主将。详加考索,张飞、黄权也兵临益阳,会战吴军,马超则督师临沮,镇守江北。更鲜为人知的是诸葛亮亦亲临荆州,参赞军机。深入探讨从征将帅,对于研究蜀吴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隆中对》与夷陵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吴夷陵之战,是三国形成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假如说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统一,赤壁之战形成了南北的对峙,那么夷陵之战就是最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这次战争也是我国战史上的一次名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曾提到过这次战争。因此,无论就历史影响或战略指挥的角度说,夷陵之战都是值得注意的。这里,想集中说明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次战争的发生,从蜀、吴双方政略方针看其原因何在?人们向来以为《隆中对》完美无缺,猇亭之败同它无关,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感情用事、“忿  相似文献   

5.
司马懿在三国统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壁之战后,魏、吴、周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从此到嘉平初年的40余年间,我国出现的三国割据称雄到吴、蜀的衰落,魏国的相对强大这样一个局面,为以后司马昭兄弟灭吴、蜀,司马炎建立统一的西晋王朝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司马懿在他仕魏的40余年中,作为魏国中、后期的出色谋略家.从进入曹魏统治集团后,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沈国,完成统一中国之大业这一目标.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当时的局势起了何种作用,这些都是颇值探讨的问题。军事方面。景初二年,司马懿“使将兵四万讨辽东”(1),一举扫平了割据辽东三世的公孙渊,统…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蜀、魏两国为控制陇右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在这块土地上厮杀,流血,使这里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战争焦点。但是,战争背后隐藏的动机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蜀、魏双方如此重视争夺陇右地区的控制权,其原因何在?对此问题,历代史家未曾深究,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对此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阐述的论述。本文相对此做些初步探讨。一、蜀魏对陇右地区的争夺从建兴元年(228年)开始,直到蜀汉灭亡,在三十多年间,蜀魏双方为了控制陇右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誉满天下,在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中颇有影响。而刘备集团同其他军阀集团相比。其实力则相形见绌,是诸军阀集团中力微众寡的一个,在群雄角逐中屡战屡败,但奇怪的是,刘备在失败之余,逃跑、依附,每到一处,却仍受到逢迎、重视,声名不减,屡败不倒,最终还取得了胜利,成为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一足。 这一切,乍看起来,似乎悖理。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否则,历史只是数不清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毫无科学性可言。本文即拟从刘备走过的道路来阐述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才能非凡,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中却严重忽视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成了导致蜀汉先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在短期内就帮助刘备把军队由寥寥千人扩大到数万之众;同时他又出使东吴,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首次联合,取得了对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进而,他又辅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了蜀  相似文献   

9.
刘备去世前后,南中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蜀叛乱。为使蜀汉政权在巴蜀地区站稳脚跟,并实现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率三路大军,直指南中叛乱的大姓和夷帅。在战斗过程中,他不断运用“攻心”战术,一举平定了南中,揭开了全面开发南中的序幕。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对南中进行了较全面的开发和利用,为巩固蜀汉政权、兴师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亦对南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羽败死麦城后,蜀吴之间不可避免将有一场复仇与反复仇的战争。吴国君臣,头脑清醒,战略调整得当,上下同心,协力备战。蜀国被浮躁的复仇情绪支配着,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两面示兵,军未熟练,将无英才,指挥失当,犯有战略和战术性错误。因此,战争的结局必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寿亭侯     
《三国蜀志·关羽传》:记关羽随曹操破袁绍于白马,斩绍将颜良之后,曹操“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东汉时封候分县、乡、亭三级,亭侯最小。袁曹官渡之战,两军一接触,关羽就斩了袁军主将,军威大振。曹操论功,以亭侯封关羽,这和建安元年(196),因刘备拒袁术于(?)眙、淮阴有功,曹操表封刘备为宜城亭侯(事见《蜀志·先主传》),事例正同。后来蜀群臣上汉帝表进刘备为汉中王时,所列衔名就有“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汉寿是东汉荆州武陵郡属县名,在现在湖南常德市的东北,这个汉寿亭是否就在汉寿县内?或另在一地,已无可考了。  相似文献   

12.
绵阳,古称涪城,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素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绵阳经济和城市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文化古城的知名度却不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绵阳在三国蜀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尽早兴建“蜀汉城”,这是顺应改革开放潮流的一件大事。据《三国志》等史籍记载:刘备入川以涪城为据点,历三载而取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率军北伐在此扎过营寨,并将涪城作为后方基地;大司马蒋琬在涪经营军事大本营驻扎整整三年,  相似文献   

13.
红军东征目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东征目的再认识景占魁对于1936年红军东征的目的,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自述》曾有过明确的论述,就是“夺取吕梁山脉,开辟新根据地”。可是,在后来有关论著中,则认为红军东征的目的,是“试图经过山西开赴河北、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扩大抗日武...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基于“帝蜀寇魏”的指导思想 ,从“尊刘抑曹”出发 ,着力于刻画曹操的奸诈一面 ,不切实际地褒扬刘备的作为 ,隐其诡诈之行 ,并且有形或无形地给刘备以极大同情、给曹操以极大鄙视 ,使之最终形成忠与奸、美与丑、好与坏的尖锐对比 ,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人物的艺术创造 ,从而所达到了它的社会和艺术效果。这不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形象是在文艺创作中逐渐演绎 ,并由《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著作最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隆中对》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之作。《隆中对》系统地为刘备政治集团谋划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路线和立国之策。诸葛亮提出的兴汉成霸的战略目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但对荆州问题的估计不足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重大缺陷,最终深刻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目前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症结,与如何对待书中的正统思想有关。本文拟就历来三国故事与正统思想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这或许能为弄清楚《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提供一点有用情况。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一时期的历史撰写成《三国志》时,以曹魏上承汉祚,尊为正统。裴松之注《三国志》,虽然增添了大量材料,但仍沿袭着陈寿的观点,以魏为正统。不过,东晋习凿齿编写《汉晋春秋》,却别立异议,尊蜀为正统。在唐代,史学家仍以魏为正统,而诗人之中却有人如杜甫便以蜀为帝。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在《通鉴纲目》里又以蜀为正统。自此以后,元、明、清三代,无不从习凿齿,奉蜀为正统,吴魏皆为僭国。史学家的这种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的观点,对三国故事的思想倾向,无疑是发生过影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曲艺艺人、戏曲家和小说家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从事编写和表演三国故事的。事实上,他们也是各有自己的褒贬原则。 炀帝……以三月上已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 吴大帝临钓台,望乔玄,刘备乘马渡檀溪,……皆刻木为之。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以后,荆州的归属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孙权将荆州部分土地借与刘备,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立足,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借荆州"的历史公案,千百年来多有争论。事实上,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只是"借"了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及其附近的城池而已,并非"借"下整个荆州。刘备通过借荆州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暂时遏制住了孙权在荆襄一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北进中原和西图川蜀的基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实现了制衡内外的两大目的,一是维持了孙刘联盟,把长江中游防卫曹操的重担转嫁于刘备,自己全力以赴抵抗曹操在东线的进攻;二是假刘备之势遏制了周瑜势力的发展,实现了其控制内部文臣武将的目的。曹操通过撤出荆州实施了渔翁之计,借刘备与孙权自相攻伐之际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借荆州"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谋略博弈,也是刘备、孙权、曹操实施权势制衡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耀 《文史哲》2002,(2):55-60
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为人和政治、军事才能皆不足称,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用人尚贤,但不明于察,不善罗致、使用、培养人才;尚儒,但不喜读书,思想和政治上均无建树;峻刑苛法,但执法随意;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三国鼎立,蜀汉先亡,刘备、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中,附有曹操的一封手书,仅十一字:“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此系引自《太平御览》。考《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奏事。”《太平御览》的编者以为诸葛亮身居相位,见帝(刘备刘禅父子)奏事用得着此药,所以曹操从此奉赠。 三国时期,蜀魏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据《太平御览》,当时不仅刘备、曹丕有物互赠,其它  相似文献   

20.
“捧不起的‘阿斗’”这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有人还把“阿斗”作为愚蠢的最佳代号。“阿斗”,何许人也?即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之子刘禅的乳名。长期以来,刘禅被人们称为“捧不起的阿斗”,细细考究,其实不然。他虽然并没有多少雄才大略,但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昏庸、无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要不然,他怎能在位40余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