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和独立斗争的重要策略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原则。但是在理解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时常常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有人不加分析地引用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来对待现实中的一些民族问题,结果是既混淆了理论是非,又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试图就有关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能有一个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实行“租让制”是列宁的伟大首创,也是列宁对外开放思想核心内容。作者从实行租让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政策与策略三个方面对列宁“租让制”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今天研究与继承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权是列宁为俄国党提出的制定民族纲领与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原则。他对这一问题清晰而明确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甚至是世界民族理论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新认识和全面把握列宁民族自决理论的思想内涵,对于苏联兴亡史的研究以及发挥其在国际政治和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建设性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程国花 《江汉论坛》2005,2(6):71-73
具体地和历史地看,<联合国宪章>所尊崇的"民族自决权"原则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容磨灭.然而,"民族自决权"原则具有特定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烙印,它在实践中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在经历了民族自决权造成的诸多麻烦后,及时提出以"民族共同发展权"代替"民族自决权",符合当今国际社会追求安全、发展和人权这一共同愿望,有利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产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以列宁 1921年秋的若干论断为依据。本文根据对列宁这些论断的研究和对列宁国内战争时期全部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提出,这一时期列宁无所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列宁思想研究中的“左”的倾向,有利于理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俞良早 《社会科学》2005,29(9):59-66
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关于俄国社会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计算和监督",这是"非剥夺剥夺者"的思想,是"渐进发展"的思想.人们一般认为,国内战争时期列宁的思想属于"激进"、"冒进"的思想,即认为他主张快速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可是实际上,列宁这一时期坚持并明确论述了"渐进发展"的理论.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深入阐述了"渐进发展"的理论"渐进发展"的形式和措施主要是较长时期地发展小农经济,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紧紧抓住发展商业的环节,适时地转变工作重心从而消除"激进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民主集中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清亮 《学术界》2001,(1):189-191
列宁是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第一人。俄共 (那时的名称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的建党初期没有“民主集中制”这一提法。 1 90 3年、1 90 4年 ,列宁针对民主派曾提过“集中制”。 1 90 6年 3月 2 0日 ,列宁为社会民主工党拟定了一份策略纲领 ,其中提出 :“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1〕4月 ,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为党的组织章程的第一条。从那时 ,联共 (布 )一直保留这一条文。从列宁执行的情况来看 ,在党处在地下状态时 ,他强调集中 ,二月革命后 ,党取得了合法地位 ,他又强调民主。十月革命后…  相似文献   

8.
从"六位"到"三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锐 《学术界》2003,(4):163-170
本文据荆门郭店楚简以及马王堆黄老帛书等出土资料 ,辅以传世文献 ,探讨“六位”到“三纲”的源流。经过分析 ,指出“三纲”所论的对象君臣、父子、夫妇 ,是战国多数学派阐发、评判思想的归宿和标准 ,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定义 ;但是各家思想的出发点并不一致。董仲舒所倡导的“三纲”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是阴阳思想而非儒家传统思想。这其中的原因 ,与战国、秦汉时期儒家的政治命运以及思想界的互动有关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儒家虽然最终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却也牺牲了自身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共"一大"为何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共一大为什么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提出现阶段的革命任务,亦即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呢?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共一大时还没有接触到列宁的这一思想.本文以较为丰富的相关史料有力地说明,中共一大时已接触到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没有采纳并制定上述纲领的原因是一、中共一大时,许多代表强调"独立自主",没有采纳列宁的这一思想;二、当时中共处于幼年时期,过高地估计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同其他党派进行任何联系,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工人阶级的弱小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没有采纳列宁的相关思想制定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即在改革开放中“不搞争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曾多次提到“不争论”观点。我们学习邓小平这一思想,重温列宁的论述,就会发现,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正是列宁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发展。学习和领会这一思想,对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在南巡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在谈到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说,“对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不仅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从邓小平的论述看,解放思想的规律包括:解放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人的发展;解放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解放思想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制度条件。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原则;思想和人民利益相符合原则;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原则;创新原则;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破除“片面追求 GDP 习惯”、“集中权力习惯”、“绝对一元化习惯”、“行政主导社会习惯”和“人民利益抽象化习惯”,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2.
张艳玲  张平 《河北学刊》2007,27(2):14-1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构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之“本”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活动为本;社会发展以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社会发展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3.
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理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下有规律地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早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犤1犦这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基本思想,后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来对列宁的研究中,俞良早教授可谓成果丰硕,但细读之后,却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还没搞清列宁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就妄加评判列宁的某一观点;为了标新立异,轻率地否定列宁的重大结论;用自己制定的“定义”或“原则”去评判列宁思想,违背了列宁的本意;随意剪裁,断章取义,曲解列宁思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列宁,把列宁的某一思想搞得面目全非;等等。研究列宁,必须走出误读的盲区,才能正确评论列宁思想,从而达到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依靠“职业革命家”,是列宁在“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采取的一种不拘泥于常规的权宜之计。其思想真谛在于发扬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它永恒的价值是在于思想境界上,而决不在具体手段和体制的永恒性上。列宁之后的联共(布)领导人,由于误读了这一思想,导致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既得利益集团”,使苏共逐渐变质直至垮台,把职业革命家们翻转过来的俄国又翻转了过去。  相似文献   

16.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逝世后,他成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阐释者和捍卫者,并为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洒下了热血。在当今,为了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晚年思想,回击修正主义思潮的攻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原则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研究布哈林,并  相似文献   

17.
列宁是当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但列宁是不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这在国际范围舆论中,却有着明显的分歧和争议。一般地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除了第二国际时期的一般思想家以外,长期以来,对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充分肯定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专著中,大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以“哲学家列宁”、“列宁和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曾多次出现,至于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专著就更多了。匈牙利的著名思想家卢卡奇,在列宁逝世后立即出版的《列宁》一书中,把列宁看作“一贯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家”法国和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哲学遗产表现过极大的兴趣,出版过一系列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著作。法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让·柯尼奥在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时曾经指出:“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发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9.
周嘉昕 《河北学刊》2007,27(3):6-11
在“哲学笔记”的既有研究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即把“哲学笔记”看做列宁为改造辩证法而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列宁在世期间,“哲学笔记”并未公开出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的各篇文献才逐渐得到发表,并于1933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哲学笔记”单行本。在苏联党内两次重大的理论争论之后,“哲学笔记”获得了以阿多拉茨基的判断为基础的理论形态,尽管存在被过分拔高的嫌疑,但仍未被看做一部著作。之后,由于斯大林刻意抬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地位,并将“哲学笔记”指认为“列宁的思想实验室”,对“哲学笔记”的研究遂陷入低谷。直到1963年新版“哲学笔记”的出版和以凯德洛夫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出现,作为“未完成著作”理论形象才最终在文本和逻辑上得以确立。将“哲学笔记”视为独立的哲学著作,并构造一个列宁改造辩证法的“计划构想”,背离了列宁思想发展的原初语境,并在逻辑上呈现出内在的悖结。只有抛弃传统研究的同质性思路,在俄国和列宁思想的真实历史语境中把握“哲学笔记”内容和意义,才能科学理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凯文·安德森是一位美国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黑格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是其研究列宁哲学的代表作。该书着重发掘了列宁在1914—1915年的哲学转向,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发现”,并考察了这种哲学转向对列宁后期著作以及对卢卡奇、阿尔都塞、杜娜叶夫斯卡娅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列宁对黑格尔的重读的确构成了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此而言,安德森的研究颇有意义。但安德森夸大了列宁思想的转变以及黑格尔辩证法对列宁后期著作的影响。安德森继承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以黑格尔主义解读马克思—列宁哲学的理路,这对纠正机械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或许有一定意义,但如果想据此重新“发现”一个新的列宁,则显然是矫枉过正。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安德森作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固有的思维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