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安国 《理论界》2014,(11):121-125
自我概念从单一集中的自我到多元分立自我的转变,从自足式自我到包容式自我的转变奠定了对话自我理论的哲学基础;对话自我具有自治性和相关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结合、时间性与空间性相结合、自我中我立场的流动性的特征;对话自我理论对后现代环境下健全自我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物。“自我”是人对“我是谁”的一种认识。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前提。自我有自然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形式,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要通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自我把自然自我转变为文化自我,达到一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王嘉 《理论界》2013,(8):103-106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尔坚持的是非自我论。但在对体验复合的反思可能性的分析以及《逻辑研究》第二版的相关论述中,胡塞尔认识到,纯粹自我就是必然的关系中心,从而为先验现象学中关于自我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方启蒙现代性以来主客二元独立的认识论路线的绝对霸权地位,造成了自我概念理解的泛主体化,这是对本真性自我存在状态的遗忘与遮蔽。自我理解的泛主体化蕴含着客观物化的肢解自我真实存在的摧毁性力量,由此势必造成自我认同危机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要实现自我存在的泛主体化批判,就要扬弃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观念误区,开启解释学创设的自我与他者视阈融合的意义空间,在主体际性的平等承认关系中恢复自我存在的本真性状态。  相似文献   

5.
自我构念是西方心理学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西方主要的自我构念理论分别是从文化价值、个体以及人际关系三个角度建构的.通过对现存西方自我构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揭示了儒学文化传统以及差序的社会结构背景下,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情境性以及人际自我边界的动态性特征.未来对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探讨,应该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我的影响,行为研究和脑神经研究相结合是当前文化与自我研究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6.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因不合理的自我概念引起。"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在特定的咨询关系中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在咨询实践中,青少年来访者往往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而自我导向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出发,结合咨询实例,阐述在应用"来访者中心疗法"进行咨询实践的思考,表明帮助青少年构建恰当的理想自我是通向人格整合的可行之道,并就关于好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融合文化本质与受众自我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文化。在传播新技术的驱动下,受众通过参与和互动以生产融合文化,并与"传者生产"进行博弈而实现了自我赋权,最终分享了原来由垄断媒介文本和媒介文化生产的"传者"所牢牢掌控的媒介文化权力。融合文化还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也是现阶段正在出现的新兴文化样式和文化特征。当前,融合文化中受众的自我赋权及其赋权模式不断扩张和深入发展,但却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生长在美国,又有着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背景,双重性的特点极易引起两种文化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分裂和冲突。而在这其中,华裔妇女受到两种文化夹击的程度更重,在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融相斥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地寻求自我认同。通过对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写作技法改变的解读,可以了解华裔女性对两种文化的螺旋上升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读者通过文本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自我理解就是诠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诠释学的探索本身是一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凸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品格。就理解方法论而言,西方诠释学已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日的诠释学研究不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各种异质文化思想资源的消化与接受,从中提炼出我们现代的"德"的共同理念;积极借鉴西方诠释学关于理解方法论的丰富思想资源来反思与梳理我们的诠释经验,以建构中国诠释学。  相似文献   

11.
“自我”的界定与文化形态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有机体。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我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自我界定也影响着其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强调“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所拥有的法权关系;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则强调了人的关系,凸显着人的关系属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等级位次。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自我”的本质与界定——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构成了文化的结果,并反映着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对中学生、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自我妨碍与防卫性悲观之间的关系,比较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惧怕否定等变量对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影响和作用,探讨自我妨碍、防卫性期望、反思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对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中的自我妨碍策略的动机做进一步实验研究,以找到其本质。  相似文献   

13.
以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为基础,以500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对象,最终编制成含有37个项目且专门针对我国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其中包括:学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活自我、总体评价等六大维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相容效度良好,而且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自我民族志.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这种个人叙事对个人亲身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了反思性说明.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选工具.本文首先界定了自我民族志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民族志的由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四种表达方式以及主要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对自我民族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社会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的主人公在往事重温中力图用自我归罪来重新确立自己在草原中的价值,但在难以弥合的文化裂痕面前这种价值的重新确立已不再可能,主人公在古歌苍凉高亢的诉说中对往事的告别是自我走向成熟的开始,而在这之前的他仅仅依靠对现存文化环境的背叛和否定是无法确立自我价值的,作品中对成熟的人格的呼唤,具有作家和作品两个层面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探索“自我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西方个体主义文化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于中西方“自我认同”理论与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自我"的界定与文化形态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有机体.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我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自我界定也影响着其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强调"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所拥有的法权关系;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则强调了人的关系,凸显着人的关系属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等级位次.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自我"的本质与界定--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构成了文化的结果,并反映着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孙迎联 《天府新论》2006,31(3):25-29
“道德自我”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屡屡被一些研究哲学和社会文化的思想家提出并加以特别的突出和强调。然而,当深入到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去,就会发现,人们更多的是把道德自我作为一种价值理想,甚至赋予了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对道德自我在现实活动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