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配模式是测量社会结构开放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认为,户籍制度交集了地域空间、身份地住、社会资源获取等多种婚姻影响要素,因而对户籍在婚配模式中的影响和所出现的变化进行分析乃是考察中国社会开放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配偶之间的户籍配对存在高度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由于人们初婚时间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初婚时间的推移,配偶双方中都是本地户籍的概率在迅速减小,而配偶双方是异地户籍的概率在明显增加.在当今社会,户籍因素对人们择偶的限制在逐渐减小,从而也预示了中国社会开放度逐步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择偶策略是指生活中人们挑选结婚对象时所运用的方法、战术和计谋等.关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对于人类择偶策略的影响,社会生物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说.一种是经典的性别比择偶策略假说,一种是替代的性别比择偶策略假说.随着婚姻市场中婚配人口的性别比结构的失衡,人类会根据婚姻市场上性别结构,对择偶策略进行重塑和再造.  相似文献   

3.
一、配偶权含义的扩张  通说认为 ,“配偶权是指基于合法婚姻关系 ,而在夫妻之间产生的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国外学界及立法也有持相似观点。据此说 ,配偶权也即可理解为“夫对妻以及妻对夫的身份权” ,为限制身份权。此所言“限制” ,即指权利、义务仅及于夫妻之间。笔者认为 ,配偶权不仅为配偶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利或义务 ,及于第三人 ,则为配偶双方之共同权益 ,得主张排除第三人对该权益的非法侵害。第三人的行为如果造成该配偶一方或双方人身或精神的不利益 ,即为侵害配偶权。因此 ,配偶权的含义 ,应扩张为“基于合法婚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上海、兰州城乡2200个样本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分化加剧、各种风险加大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仍以稳定、长久为主导,多数人并不信奉"爱情至上",但也并非崇尚"物质至上";传统的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已显著松动,年龄、婚史、收入等"现实条件"在择偶双方情投意合时也更少地成为阻碍力."浪漫爱渐行渐远"的判断未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分析结果表明,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教育程度较高者以及女性更少认同"找对象时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其他条件都可以不考虑",但这未必表明他们对浪漫爱的追求更少,而只是说明他们在择偶时更慎重、理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边境地区的跨境婚姻问题近年越来越凸显。跨境婚姻人群大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水平低,初婚年龄偏大,是造成娶外籍媳妇的主要原因。婚姻习俗中择偶标准的俗定、女性离乡择偶、生育文化的性别偏好、人口性别比的上升,边疆农村青年婚姻观念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向新型、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是促使边境贫困山区跨境婚姻行为增加的重要因素。婚姻挤压因素造成的边民择偶外溢,是缓解贫困大龄边民的婚姻、家庭困扰的合理方式,同时也存在很多管理困难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1988年7月1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组织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贵州省计划生育工作部门组织人员采取随机不等概率在全省共抽样本75888人,被调查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47‰,调查内容包括已婚妇女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生育、节育等若干项目。本文根据这次抽样调查的结果《贵州省生育节育抽样调查(2.47‰)机器汇总数据汇编》提供的1980—1988年贵州省妇女的初婚年龄等数据、对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及其同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谢永飞 《兰州学刊》2015,(2):154-162
文章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和个案访谈资料,探讨流动儿童就读学校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为88.13%,低于户籍儿童的94.86%和留守儿童的94.71%。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不及后两类儿童的50%。这透视出,制度因素(主要指户籍地点)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就读学校性质,即通过户籍儿童优先的政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降低其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家庭资本也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就读学校性质。通常,文化资本多的家庭更会争取让孩子进入教学质量较高的公立学校就读,社会资本多的家庭通过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制度排斥的程度,因此二者可显著提升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受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少及义务教育免费性的影响,兄弟姐妹数量对家庭资源的稀释程度极弱,故其对就读学校性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初婚年龄变化、认识途径变化以及决定方式等几方面可以看出 :城乡婚姻差别十分明显。城市更趋向于个人婚姻 ,而农村家族婚姻的特征较明显。产生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是生产方式的差别。在相同的生产方式下 ,婚姻制度还受到经济环境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有些文章,只谈择偶的客观制约条件,而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谁将同谁结婚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择偶双方的主观条件了。当然,双方主观因素如何搭配才算理想,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行为科学家研究人际关系的某些理论,可供参考借鉴。 角色认同 社会学家们用“角色”这个概念来说明一整套受文化因素制约的行为期待,这种期待是与某种特定地位或层次相宜的。一般说来,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将不断接受各种不同角色的要求,如儿子、女儿、学生、工人、教员、干部、妻子、丈夫、父母、祖父母等等。根据角色理论,如果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对丈夫和妻子两种角色  相似文献   

10.
以42名20-26岁之间的某高校未婚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诱发情绪后使用信息板进行择偶决策的方式探讨了她们在后悔情绪下择偶决策的信息加工方式。结果表明:(1)用影片和自由想象的方式能够诱发被试的后悔情绪;(2)无论情绪类型,时间限制和候选人数量均影响被试择偶决策的信息加工方式;(3)情绪类型即后悔情绪与中性情绪,对女大学生择偶决策的信息加工方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陆在制定吸收境外投资政策和港台投资者在考虑向大陆投资时,都视大陆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因素。虽然在十年来的投资过程中,双方都实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因素的影响,但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往往被估计过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涉及到对大陆和港台合作前景的评价,因而有必要对大陆经济体制现  相似文献   

12.
个人生活的固定性,使人们的交往局限于狭小的活动范围,能够相爱的人们常被这种固定的社会结构所分割,择偶机遇被限制。许多人一生只能在限定的空间作出爱的抉择。 据对我国一个大城市关于男女相识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认为,夫妻双方离异后,原配偶之间与婚姻有关的权利义务也随婚姻关系的解除而终止.其实,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时限内原配偶一方对另一方仍然享有某些民事权利,这些权利可不能轻易放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驻村实地观察、体验和调查,从择偶、婚龄、婚嫁礼俗、婚礼程序、婚后礼仪5个方面分别对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的婚礼习俗进行描述,比较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两种不同地域背景下东干族的婚礼习俗,总结出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婚俗保持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至北宋,秦晋两地形成了密切而复杂的地域关系,古文献中的"秦、晋"并称,正是这种地域关系的体现.本文认为: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秦晋之间的地域人群关系已经上升至地域共同体的高度,而这种地域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取决于由一种特殊的"铰合"机制的持续作用.这种"铰合"机制的构成,涉及历史渊源、地域毗邻、交通往来、政区建置、人口迁移以及由之衍生而出的文化共同性等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其中政区建置与人口迁徙是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要素.认识与研究这种"铰合"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历史时期秦晋地域关系的内在脉络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中,人们只敢讲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不敢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总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而把商品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并认为计划性就是集中统一,把集中统一的程度作为衡量计划性强弱的标准。把强化这种计划体制看成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看成是抵制和消灭资本主义因素。结果,这种计划体制越强化,经济活动被管得越严越死。商品经济越限制,国民经济就越缺乏生命力,最后致使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陷入一种僵局。它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6,(1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呈现出新情况、新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结婚率与离婚率出现大幅上升。同时,通过观察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婚、丧偶四种婚姻态势可以发现:人们的平均初婚年龄向后推延,大龄未婚人口现象日益凸显;处于适婚年龄的青年人已婚人口数降幅明显,而中老年人再婚率却逐渐上升;女性离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中年人成为离婚的高发群体;丧偶人口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丧偶的风险也在增加。四种婚姻态势集中反映出四个突出问题,即大龄未婚人口问题、中老年人再婚问题、中年婚姻危机问题和老年人丧偶问题。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性差异指的是夫妻双方一方性欲很强,而另一方性欲平平所造成的不一致。 性学家认为,人的性差异主要是性激素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婚姻质量、成长环境也会产生相应影响。性差异明显的夫妇,很容易发生性生活不和谐。如果注意以下几点,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性欲旺盛者:1、要注意激发配偶的性欲。2、如果你的配偶喜欢,做爱时间不妨改在清晨。因为两性偏好有所不同,对你来说,做爱时间在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关于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研究文献显示,农民工迁移意愿呈现一定的时间、地域、性别规律;家庭式迁移是中国劳动力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影响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户籍、婚姻状况、进城打工年限、收入、生活和工作满意度等。到目前为止,对未进城农民迁移意愿的深入研究依然空白,而关于家庭式迁移、农民工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因素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推进农民工(农民)永久性迁移不仅仅需要打破政策制度上的限制,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20.
魏永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5,(1):71-79,158,159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转型经济中人们的求职方式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市场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前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市场方式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而后者认为即使随着经济的这种转型,社会网络仍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2007年"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本文发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个人越来越倚重于市场方式求职,人情关系的作用在降低。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个人的经济活动将逐渐脱离开传统关系文化的束缚,受市场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