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何香凝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对共产党的宗旨、主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坚定执行孙中山的“联共”政策;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全力推举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担负重要工作;并与共产党人一起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地斗争。在抗战时期,她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成立爱国团体,力主抗战;提出对日作战纲领,推动南京政府再次与共产党合作,抨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和对日妥协政策;将民族抗战前途命运置于自家安危之上。在解放战争时期,她赞赏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及美国的所谓“援助”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她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热心侨务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西山会议派,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国民党右派集团.关于西山会议派的一般情况,史书多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谈.本文仅就西山会议派的形成和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作一扼要论述.1924年的国共合作,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向国共两党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这是他晚年的一重大进步.当时,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众多的国民党员中,真正积极拥护和执行他的政策的主要干部.只有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少数人,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冯自由、邓泽如、谢持、邹鲁等右派,则坚决反对.1923年底,正当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相继完成改组国民党的一切准备工作,积极筹备召开国民常“一大”的时候,11月29日,邓泽如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来中山大学前的背景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广东高等师范,后改称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演说,就是在广东大学钟楼礼堂做的。一九二四年冬,孙中山北上,次年三月病逝北京。一九二六年秋,为了纪念孙中山,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广大原来的校长邹鲁(邹海滨,广东大埔人),是孙中山的秘书,后来参加了西山会议派。一九二五年秋季开学时,学生把邹鲁赶走了。当时校内两派斗争很激烈。左派学生组织叫新学生社,郭瘦真当社长,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还有国民党领导  相似文献   

4.
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小资产阶段革命家。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斗争,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坚决维护和积极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同蒋介石、汪精卫反对革命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贡献。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先后考察了欧、亚几十个国家,在了解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态的基础上,回国组建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事业。一、邓演达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1882——194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十二岁入清营当兵,逐级升迁,历任旧军队各种要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独裁统治。一九三六年,以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条件,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九三七年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即被撤职。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他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保护和营救了不少爱国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抗日胜利后,继续反对蒋介石独裁政治,于一九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他先是奉系军阀集团的领导骨干,后归附蒋介石成了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成员。众所周知,作为大军阀家庭出身的张学良,主要是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蜚声中外的。那末,他的立场是怎样转变的?他的联共抗日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关系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秦立海 《社区》2008,(2):38-39
早在1947年12月中旬,蒋介石为搞好同美国的关系,就曾力劝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再次出任驻美大使。美国则基于对蒋介石的不满,便想在华扶植“第三势力”,希望国民党政府能够容纳“自由主义分子”。为此,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便借国民党“行宪”之机,极力怂恿胡适出来竞选总统。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以惊险的手段,捉蒋放蒋,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全人民抗日怒潮压力下,被迫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去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人士对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立的新三民主义理论进行了异化和一定程度上的背弃,学界称之为“儒化”的三民主义。但这一称呼仍较为笼统,事实上,把蒋介石的儒化三民主义称为“儒化”旧三民主义或者是“蒋记三民主义”更为合理。本文主要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儒化”旧三民主义进行了分析,同时兼论儒学的社会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谢持的政治主张,一开始就遭致各方面的压力和曲解,后被简单地划分为国民党内左右翼的分野和权力对抗。其实,谢持起草的反对苏俄操纵中国的国民党上海二大《宣言》及其“西山会议派”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主流观点。后人简单地以“清共”和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主张来取代、否定谢持等人的政治主张,是不公允的,而且也掩盖了事实真相。谢持真正抵制与反对的,是马林、鲍罗廷等人推行的激化矛盾和充满危机的所谓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合作”。  相似文献   

11.
孙科与“非常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31年孙科在“非常会议”期间的种种表现,以及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与蒋介石建立个人独裁专制的愿望发生的冲突,认为孙科是有政治理想的,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最早提出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内,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呼吁实现国民党的民主化.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党内和社会的支持,无法在国民党内形成对决策有影响力的压力集团,无法成为国民党的重心,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理想。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右派集团歪曲孙中山哲学,建立唯心主义哲学,在历史过程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一战时期戴季陶歪曲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建立起了唯心主义的“民生哲学”,二是二战时期陈立夫歪曲孙中山的进化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起了神秘主义的“唯生哲学”;三是抗战时期蒋介石歪曲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建立起了先验主义的“力行哲学。”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立即呈现分裂局面。其中的右翼集团,在政治上预谋纂夺党权、叛变革命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开始了歪曲孙中山学说的活动。这主要表现在老右派分子戴季陶于孙中  相似文献   

13.
(1902一1942)篇名林茂生杨淑娟编 发表时间与刊名 蒋介石的进步真快呀1 阎韧山冯玉祥仍然是赤, 张作霖的共和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寸铁: 国民党也可以为帝国主义镇压革命了! 国民党也想求得帝国主义的信任了! 国民党也要“外崇国信”了1 张作霖的遗嘱 国民党清党的效果 所谓无政府党本来就是这样! 速成的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 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无常识处 不甚赞助捕房的法官之下场! 汪精卫是第五代反共者 好一个党外无党党内无派 (题略) (题略)寸铁. 黄埔失败第一个重大原因 团结三民主义信徒之结果 军阀政客是那些人?给中央的三封信 一…  相似文献   

14.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15.
192 3年 9— 1 1月 ,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莫斯科 ,与苏联、共产国际就“西北军事计划”以及国民党与苏俄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协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苏联、共产国际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不再支持“西北军事计划” ,而且共产国际做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也使蒋介石感到很不满意。 1 92 3年访苏之行对蒋介石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对苏联、共产国际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即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广泛地开展纪念活动。中国史学工作者,首先是中山大学(广州)的史学工作者,准备了有关下列课题的论文:孙中山与国民党、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是苏联历史学副博士H·Л·玛玛耶娃发表于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远东问题》杂志1988年第6期上的《研究孙中山与国民党的新成果》一文中的话。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学术界有关孙中山和国民党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课题的研究情况。文中注明引用的论点和资料绝大部分来自我校陈锡祺、周兴梁等人的研究成果(其中周兴梁的论文被引用17次)。作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算命先生赛神仙 早已点化退台湾 四川与台湾,都与蒋介石的命运变化有过重大关系。 传说抗战时期,蒋介石登峨嵋山抽签算命。一老者算他是水命,送其8个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蒋一笑将其置诸脑后,抗战一胜利,就出川,与共产党打内战。在连战皆北之际,蒋猛然想起算命老者的话…… 1949年的元旦快要到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已成定局,美国已对蒋介石失去信任,开始怂恿国民党内部推出“富有感召力的新领袖”。  相似文献   

18.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毛泽东与蒋介石,都亲自参与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维护国共合作,推动革命的发展,曾做过有益的工作。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由于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不同,逐步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种种分歧。蒋介石最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叛革命,使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维护新三民主义,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  相似文献   

19.
二三十年代,蒋介石总的战略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由他本人实行独裁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共和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联美、抑日、反苏的战略;在对内方面,则将“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策。他最早提出的“安内”,是针对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反蒋派,其后才把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但也没有放弃讨伐国民党内的反蒋派。1997年2月,台湾开放蒋介石档案即《大溪档案》,它为研究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军事政治战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192 7— 193 0年间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 (反蒋集团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都对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进行各自解释 ,并攻击对方违反了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从他们的解释中 ,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建国理论的混乱和以后在中国大陆统治失败的部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