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本文指出传统思想的影响、立法的不完善、家庭暴力的控制机制失范是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立法工作和司法力度 ,完善家庭暴力的社会控制机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才能杜绝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2.
反家庭暴力立法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毅 《东南学术》2001,(2):25-30
本文对“家庭暴力”作了界定,论证了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必要性和严重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责任;强调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主张建立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制度和家庭暴力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不仅危害家庭 ,同时又危及社会稳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家庭暴力的成因 ,指出了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经济、文化根源 ,并从立法、司法及法制宣传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预防家庭暴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各国对家庭暴力概念的学理界定和立法规定都不相同。我国在立法上没有对家庭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出现混乱。家庭暴力行为不仅应包括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形式的纯粹精神伤害、冷暴力(故意冷淡对方)以及轻度性侵犯。  相似文献   

5.
遏制非犯罪性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现象是当前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基于大量的家庭暴力行为还达不到刑罚和治安处罚的标准 ,使得从非公法领域探讨遏制家庭暴力现象极为必要。英、法、加等国遏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值得我们借鉴。结合当前实际 ,在我国立法实践中明确规定设置临时避难所、司法力量的适度介入以及家庭暴力构成离婚的法定事由等法律制度不失为遏制家庭暴力现象的良策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和蔓延,我国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领域仍然存在着许多缺欠。明确家庭暴力的内涵,完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社会支持体系,将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首次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存在,是我国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为了考察重庆市某区相关机构防治家庭暴力的工作,我们对重庆市某区法院、妇联及人民调解委员会2009年-2010年防治家庭暴力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重庆市某区在防治家庭暴力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纠纷的宣传;加强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队伍建设;完善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手段;完善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联动机制;建立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评估机制;尽快推进全国性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项立法.  相似文献   

8.
王薇 《兰州学刊》2010,(8):109-112
与国外立法和国际公约相比较,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存在一些缺陷。我国法律界定家庭暴力的原则性要求是:适应时代变迁,具有前瞻性;符合法律理性,具有科学性;注重法律移植的本土化,具有可行性。具体到界定家庭暴力的法律构成要件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客体范围、行为形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之法律概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虽然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并未给予定义;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虽对"家庭暴力"给予定义,但与国际公约等法律文件相比存在许多不足。这不仅大大削弱了反家庭暴力的力度,而且也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利。由此可见,只有对家庭暴力的主体、客体、方式、程度和行为环境的范围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准确界定和在法律上表述家庭暴力的概念,从而为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与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暴力日益呈上升趋势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 ,包括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以及受害者自身的原因等。家庭暴力对妇女受害者的伤害只有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对妇女受害者的援助和保护、提高妇女的自保能力等措施才能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