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国古代神话出现了历史化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将神话人物的兽形或奇特形象人形化、体系化。反过来,中国历史也在某些细节处又被神话化了,这从帝王的谱系关系与神王的谱系中可得到印证。这种神话与历史相融合、相附会的文化现象的诱因是儒家对神的慎重态度,契机是寻根问祖的宗族观念,动因是昭示祖的地位,显示自己高贵,为自己统治寻求神的支持的需要,也是对塑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相似文献   

4.
经过重新阐释的“神话主义”一词,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这一新界定与学术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传统观的转向一脉相承,直接受到世界民俗学界“民俗主义”与“民俗化”等概念的深刻影响。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神话传统在现当代社会中被挪用和重述的情况,目的在于使学者探究的目光从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扩展到在各种新的语境中被展示和重述的神话,将之自觉地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之中,并从理论上加以具体、深入的研究。神话主义与新神话主义在反思神话传统在当代的建构和生命力上有着共同的追求,但是就与神话本体的距离而言,新神话主义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5.
由黄帝神话的演变看神话历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神话历史化是神话学采讼纷纭的一个久远课题。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沿着中国神话中黄帝这一艺术形象的演变轨迹,探究形成黄帝神话历史化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神话为人类童年时代艺术想象的产物,代表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的情思。与古希腊神话相比,我国上古神话缺少浪漫的爱情神话,原因是在神话流传的过程中,后世文人将其有意识的历史化与仙化。上古爱情神话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为我们窥探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神话中国”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玉石神话”(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玉石文化共同体”。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  相似文献   

9.
清末的启蒙精英们推出了许多“新女”楷模,这些楷模主要是西方的女豪杰;对于这些人物的传记符号处理,往往属于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历史重构。本文以梁启超的《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为例,阐述了风靡其时的西方女豪杰传的叙事模式是:采用将其神话化的历史-文学认知途径,让传主的所言所行锁定于“女杰救国”的宏大目标中,以激发清末妇女的救亡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礼中特别强调“报本反始”的原则,这条原则与古代社会盛行的祭天礼地、祖先崇拜从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历来在解释报本反始和祖先崇拜观念时很容易陷入互相阐释和循环论证的圈子中。如果跳出传统经学的注疏、正义、训诂的眼光,从跨文化的比较宗教学的角度,运用永恒回归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反观祖先崇拜,则可以获得新解:先民通过对先祖历史的神话化,定期举行祭祖仪式,求得与祖先的同在,从而使其生存获得再生的神圣性和实在性。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中国古典神话的道教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神话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在现今流传的宗教中,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古典神话在其发展流变中出现了与道教的杂糅现象,神话流传日久,便使得故事的内容复杂化、系统化,同时也成为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神话的道教化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已经呈现贬义化的倾向。历史上的“民族主义”曾经广受赞誉。现今的“民族主义” ,由于其众多贬义性子概念 ,如“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泛民族主义”等的反复出现 ,以及“民族主义”的内护性和排外性与全球化和现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愿望相矛盾等因素 ,不免走向贬义化。时代的变化是“民族主义”贬义化的重要原因。“民族主义”的贬义化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但不会走向绝对化  相似文献   

13.
神话历史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必然文化现象,是人类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个重要足迹。不同民族的神话历史化的表征不同,这种表征的特色蕴含了日后民族文化的不同走向。文章认为,中希两族在神话历史化上表现出较大的分化,中国神话演绎为历史化,希腊神话展现为史诗化,或者说,中国神话归化为史记,希腊神话归化为史诗。中希神话归化的异途孕育了中西各别的思维模式: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中希神话归化的异途及其由此延伸的思维范式的分野,可从各自的大地母亲得到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创世”是神话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有着丰厚的创世神话,但内容保存零散,多以视觉性叙事的形式展开,并且在多文化系统互融的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是造成西方早期神话学忽视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创世神话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具备显著民族特色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世俗化和神话艺术化演变。这四种演变方式是中国创世神话在本民族文化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定格期神话指在“轴心期”的大背景下,各民族神话纷纷走向或走进历史,由口头传统首次转换为文字形式,渗淀于民族原典之中,从此相对定格、定型的民族神话。对定格期神话进行论证,有利于揭示民族精神,可以为审视、比较中西民族神话提供一个共同的逻辑支点。  相似文献   

17.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8.
曹植作品中的神话内容非常丰富,一是黄帝、神农等帝世神系的神话,二是伏羲、女娲的神话,三是尧舜禹与娥皇、女英的神话,四是西王母、嫦娥等神祗的神话。曹植对神话的运用,表达了他的功业意识与英雄意识,超越意识与神仙意识,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具有历史化的色彩,同时也与身世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一些生平事迹在他生前身后被非凡化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长庚入梦"的神话化、"醉使力士"的英雄化以及"捉月骑鲸"的传说化这三个非凡化了的形象是人们向往"非凡"的心理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20.
钱特皮是宗教现象学方法的创建者,他从宗教学视角对神话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代表了比较神话学的一个重要取向。从这一方法出发,他对神话现象进行了非历史的或系统的、非神学的以及反化约论的解释,对当时的主要神话理论进行了批判总结。他反对神话学中的各种寓言式解读,包括实用式解释(犹希迈罗斯主义)、心理式解释与自然式解释,而强调要重视神话本身的特质。他认为神话学必须依靠直接的直观来把握住神话的有机整体,让神话的精神自己起作用。这一视野预示了20世纪神话现象学发展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